她虽是“黄金笼中生”,但却过着“一蓑烟云任平生”的日子,纵使一生光环满贯,她也依旧是原来那个她,从不高调于世,也从不屈服命运。看待战火纷乱,面对生离死别,对待荣誉嘉奖,她一一泰然处之。
她便是世界著名华人华侨领袖及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30多年来,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有8位美国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与此同时,她也是中国的传奇女儿。
然而,每当有人提及起陈香梅时,总会谈到陈纳德,那位“飞虎队”将军。可以说,陈香梅的人生故事,绕不开“陈纳德”这个人。
图 | 年轻时的陈香梅
头角峥嵘1925年6月23日,陈香梅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祖父陈庆云少年得志,而立之年便做了中国招商局局长;外祖父廖凤舒则是革命家廖仲恺的胞兄,身为外交官,他精明能干,曾出任过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
有志之士,多为同道中人,这不,廖凤舒和陈庆云便是莫逆之交。为延续其友谊,两家联姻,结为秦晋之好。用21世纪的语言来说,陈香梅父母的婚姻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她父亲陈应荣是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母亲廖香词则自幼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精通琴棋书画的同时,又会英、法、德、俄、日和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
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陈香梅小小年纪便显露出了特别之处,她聪颖,能干,精明,且懂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陈香梅一家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逃离北平,前往香港。可惜,在这动乱之时,陈香梅的父亲正在美国工作,而她的母亲则不幸患上了癌症。由于没有足够的钱,陈香梅的母亲早早就病逝了,留下她一个人养活家里4个妹妹。
这个时候的陈香梅,才12岁。
1941年,香港沦陷,陈香梅不得不带着家人四处逃难,16岁的她已然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好在,父亲陈应荣终于找到了她们,并打算带她们去美国生活。然而,陈香梅却拒绝了,她说:“我不能在祖国受难时离开她。我要工作,要尽我对祖国的责任。”
国家与个人,陈香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
异国情深一个是中国职业女性,一个是美国飞行教官,本是八辈子打不着杆的两个人,却碰撞出了爱情火花。
1944年,19岁的陈香梅进入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工作,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任女记者。
由于精通外语,陈香梅经常被安排去采访外国人。也就是因为她的外语能力,她邂逅了自己的爱人——美国飞虎队负责人陈纳德将军。
那时,陈纳德可是家家户户都熟知的飞行英雄。早在1937年时,他便在宋美龄的邀请下,召集了100多名美国飞行员组成了美国空军志愿队,即“飞虎队”,远赴中国来协助国家空军,并领导着航空队在中国上空与日军飞机作战,堪称是“空中的猛虎”。
图 | 陈香梅与陈纳德
对于这样一个大人物,中国媒体总是坐不住地想去采访他。不过,由于陈纳德的暴脾气在新闻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记者敢去采访,只敢在背地里给他起外号“老头子”。然而,陈香梅是个例外,不管是在众多记者里,还是在陈纳德面前,她都是个例外。
作为记者招待会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陈香梅虽然比在场其他国家的记者要青涩得多,但至少她并不怯场。只不过,在国外记者们的注视下,陈香梅有些许局促,并没有来得及向陈纳德提问,招待会就结束了。
可就在陈香梅打算离开时,陈纳德主动叫住了她。与传闻不同,陈纳德在陈香梅面前,一点也不凶,反而是格外热情,与她寒暄。原来,是因为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和陈纳德是故交,飞虎队员们到中国的签证都是陈应荣协助操办的。再加上,陈香梅的姐姐陈静宜正在十四航空队当飞行护理,这亲上加亲的关系,让陈纳德不由得注意起她来。
因此,陈香梅便成了专门负责采访陈纳德的女记者,两人开始了频繁的接触。在陈香梅看来,她对陈纳德的第一印象本只是:他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与超人的智慧。可久而久之,经常听着陈纳德讲诉自己经历的陈香梅已经动情了,而陈纳德,也对这样一个倾诉对象产生了情愫。
按规定,陈香梅采访陈纳德的时间是不能超过10分钟的,可陈纳德每次都会和她聊嗨了超时。后来,在陈香梅的把握下,她总是能在陈纳德讲完事情时控制时间点,既不超时,也不打断陈纳德。对此陈香梅曾说:“这是我们心灵相融、默契的开始,这种默契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结束。”
1945年8月,陈纳德受上级安排回国。在和陈香梅道别时,他说:“我要回来的。”而陈香梅,果断地选择了等待。尽管她知道陈纳德比自己年长了32岁,知道他是个有妇之夫,她还是选择了静候。
好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陈纳德回国不单单是和总部汇报情况,还和分居多年的妻子离了婚。毕竟于他而言,他也不想让陈香梅因为这件事而落人话柄。
同年12月,处理完一切事宜的陈纳德再次来到中国,并与陈香梅会面,说:“我已经离婚了,我现在是自由人,我现在可以追求你了。”
她的静候,终于等来了佳音。跨越大洋回去,他为的便是未来给她一个名分。
道阻且长然而,有情人成眷属的道路总是艰难的。由于陈纳德的年龄,身份等问题,他和陈香梅的恋情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第一个反对的人便是陈香梅的父亲,比陈纳德小一岁的陈应荣。
据说,陈应荣为了阻止陈香梅嫁给陈纳德,还特意从美国回来,专门把陈香梅带去杭州,好远离陈纳德。不过,机智如他,他知道要得到陈香梅家人的同意很难,故而去一个个讨好,以换取对他们二人婚姻的同意。
至于陈应荣,虽说他是两人婚姻最大的障碍,但也是容易妥协的。看着自己女儿在杭州天天思念得牵肠挂肚后,他也就于心不忍了,更何况陈香梅对嫁给陈纳德一事早已下定决心,任他再怎么反对,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因此,身为父亲,他也只好接受一个比自己还要大一岁的美国女婿。
1947年12月21日,陈纳德与陈香梅在上海举行婚礼。一个身着空军制服,英俊潇洒;一个身穿婚纱长裙,美丽优雅,两人着实是天作之合。
不过,嫁给战斗英雄就注定了陈香梅的婚姻生活与常人肯定是不一样的。
首先,他们二人是没有蜜月期的。就在结婚的第二天,陈纳德依旧如往常一般,早上八点准时去上班。至于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他们小两口也不能一起去约会,只有陈香梅陪着陈纳德加班的份。
其次,由于陈纳德的年龄较大,陈香梅开始放弃年轻人该有的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活动。但于她而言,这一切她都是心甘情愿的,她说:“只要我们在一起,我就满足了。”
图 | 两人的结婚照
鸾凤和鸣陈应荣曾问陈香梅:“他年纪那么大,你还那么年轻。如果他过世了,你怎么办?”
她说:“没有关系,我只要跟他在一起,五年、十年我都愿意。我宁可要轰轰烈烈而短暂的炽热爱情,也不愿意一辈子过平平淡淡没有涟漪的生活。”
然而,刚好就是十年。
1956年,陈纳德因患上肺癌而住院做手术,就在做手术前,他写了一封信:“
最亲爱的小东西:
我并不怀疑明天手术后我仍会活着,与你以及我们挚爱的女儿们共同度过许多岁月。然而,你是明白的,一切事情都掌握在上帝手中,没有人知道他将于何时被召返他所来的地方。若一旦我不能再见你或与你同在,在精神上我将永久伴着你以及孩子们。我以任何一个人所可能付出的爱,爱你和她们,我坚信,爱将永远同你们在一起……。”
对于手术后的生与死,陈纳德并不知道会是如何,他只知道,不管是生是死,都要告诉陈香梅和女儿们,他对她们的爱。
好在,陈纳德经历三个小时与病魔的搏斗后,最后还是挺过去了。但可惜的是,一年后的他,于1958年7月27日,因为癌症复发而逝世,享年65岁。逝世前,他仍然不忘向陈香梅说最后一句告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想让你记住,我深深爱着你——远远爱过我曾爱过的任何人。”
十年爱恋,短暂却深刻,与其他人的哀叹不同,陈香梅虽然悲痛,但并不觉得这段情是个遗憾,是个悲剧,她说:“和陈纳德相爱的十年,是我们都深爱对方的十年。”
人生漫漫,能得一真爱,足矣。
图 | 陈香梅与丈夫、孩子
钢铁蝴蝶“陈纳德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对促进中美两国关系做了很大努力。他就是觉得,有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努力去做,我个人也很受他影响。”
在陈纳德逝世后,受他影响深远的陈香梅决定移居美国,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并扛起陈纳德留给她的家。
陈香梅不仅用陈纳德留下的遗产做生意,出任美国飞虎航空公司的副总裁、国际部总裁,以及美国多家公司的顾问。她还开始在美国巡回演讲自己的个人经历,她想告诉全世界:“我是一个成功的华人,不要让他们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也是很能干的。”
确实,陈香梅是个成功的华人,是个能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进入白宫工作的华人女性。
陈香梅曾加入过美国共和党,并在尼克松竞选总统的阵营中工作过。虽说尼克松败选了,可其对手肯尼迪却看中了陈香梅的精明能干,于1963年,她受肯尼迪的邀请进白宫工作。这于她本人而言,是一个偌大的机遇,挑战,而于华人女性而言,这是一个荣誉。
当时的美国媒体还曾以“传奇的钢铁蝴蝶”来形容陈香梅,从遗孀一步步走到女强人的她,成功书写了一个传奇。
后来,陈香梅陆续在有关于我国的重大事件上做出过积极贡献,就比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等事件。1980年,陈香梅还作为里根的亲善大使到访阔别了32年的中国,邓小平在那时曾评价说:“美国有一百位参议员,但只有一个陈香梅!”
可见,一个“陈香梅”对我国的积极贡献有多大,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在证明着自己从未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故乡。她曾说过:“我是美国人,但我更是一个中国人。每当我在天安门前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我都激动地流下眼泪。”
不管走多远,爬多高,陈香梅的根依旧是中国。
1984年,陈香梅在中国设立专项教育基金;1999年,她又建立了“香梅千校工程”和“陈香梅优秀校长奖”,以帮助西部边远地区发展学校和培养教师;2015年,90岁的她在女儿的陪同上,特意回国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并被授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8年3月30日,这位中国“女儿”在美国因病逝世,享年93岁。
“从流亡学生到从事新闻工作、单人匹马在美国奋斗,甜酸苦辣都有。一路走来很有趣味,所以我没有白活。”
人生93载,有喜有怒有哀,陈香梅活出了不输任何人的精彩。
文 | 千拾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