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古人认为:中国这个县的蓍草最有灵性,占卦最灵验
汉宣帝——皇帝的占卜(之三)
京房一派的占卜学说,在筮占当中注重卦气,同时强调问卦的时机,像《朱子语类》中说:
“京房辈说数,捉他那影象才发见处,便算将去。且如今日一个人来相见,便就那相见底时节算得这个是好人、不好人,用得极精密。他只是动时便算得,静便算不得。”
听起来颇显玄妙。
邵康节的观点与此相同,比如有人问他是否能为院子里的一棵树占卦,邵康节回答说可以,但是必须要等那棵树动的时候。比如说树上突然落下一片树叶,此时起卦,可以算出这棵树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如果那棵树静止不动,平白无故地起卦去占算,通常不会灵验。
用蓍草起卦的繁复的操作过程,利弊参半。
好处是可以让整个卜筮活动变得更加神秘,增添了它的庄重性与神圣性。在宫廷中供奉的那些太卜博士们要让自己显得更重要,当然不会嫌仪式的麻烦。
不过,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对于司马季主那样在街头卖卦的人来说,如此复杂的起卦过程太费时间,简直让人难以忍受。他们需要更简捷、更有效率的方式。
于是,以钱代蓍的起卦方法应运而生。以三枚铜钱代替三变,每次把三枚铜钱同时掷下,铜钱有正反两面,三枚铜钱同时掷下,可能出现的组合分成四种,以此决定一爻的阴阳变化。具体而言,两背一面称为“坼”,两面一背称为“单”,全部为面称为“交”,全部为背称为“重”。
对于铜钱的面与背,时代不同,说法不尽相同。像南宋的朱熹时代,以铜钱有字的一面为面为阳,无字的一面为背为阴。到了清代,铜钱比较特别,一面标明年号,一面为满文(纪省局),所以是以带有年号的那一面为面。
用同样的方法把铜钱连掷六下,演成一卦。比起蓍草十八变而成一卦,过程大大简化,占卜的效率更高。
一般认为,以钱代蓍出现的时间是在汉代,《易汉学》认为,在汉代以前,以木画地为卦,汉代以后以钱成卦,早期掷钱的规则是:
以三少为重钱,重钱则九也;三多为交钱,交钱则六也。两多一少为单钱,单钱则七也。两少一多为拆钱,拆钱则八也。
《朱子语类》中更明确地指出,以钱代蓍始于京房:“卜易卦以钱掷,以甲子起卦,始于京房。”又说:“今人以三钱当揲蓍,不能极其变,此只是以纳甲附六爻。纳甲乃汉焦贑、京房之学。”
又指出,后代流行的火珠林法,“犹是汉人遗法”。有人概括过火珠林法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京氏易传》的影响:
掷钱代蓍,用一卦定吉凶,画交、重以纪变,其定爻以世应,其玩占以纳甲、五行、六兽。彼变包牺之画,弃周公之辞,屏说卦之象,黜四策之名。
《朱子全书》认为,火珠林法的某些特征,比如起课用其爻而不用其辞,五行纳音等,历史甚至比《京氏易传》更为久远:
以某观之,恐亦自有这法。如左氏所载,则支干纳音配合之意,似亦不废。如云得《屯》之《比》,既不用《屯》之辞,亦不用《比》之辞,却自别推一法,恐亦不废这理也。
与蓍草相比,铜钱更容易得到,火珠林法又简洁明白,于是人们心中但凡有了疑惑,都可以随时拿几枚铜钱,自占一卦,非常便利。
不过,后世依然有人坚持使用蓍草成卦,比如唐代诗人刘长卿有“愁占蓍草终难决,病对椒花倍自怜”的诗句,刘禹锡则写过“菱花照后容虽改,蓍草占来命已通”。
或许在人们看来,自然生长的蓍草比人造的铜钱更有灵气。
筮占与龟卜,历史同样悠久。龟甲与蓍草分别是动物与植物中寿命最长者,所以拿来用做占卜的材料。
二者占卜的方式各异,“龟甲所以卜也,蓍草所以筮也”,“龟之言久也,蓍之言耆也”。
一般的看法是筮短龟长,如果一件事在时间上的跨度很大,更适宜用龟卜的方法来预测。从操作的角度来比较,龟卜比较简单,如《朱子语类》中说:“龟有鑚灼之易,而筮有扐揲之烦。龟之卦一灼便成,亦有自然之意。”
■完
选自《原来皇帝也算命》于左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