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牛津大学有两位研究人员针对美国的702种职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证实美国有47%的职业有很高的风险会被计算机所取代,实现全自动化也不过在10到20年间。
谷歌技术总监,也是奇点大学的创始人库兹韦尔提出一个概念“技术奇点”,它代表的是未来代替人脑的超级智能机器的出现,奇点是未来的一个技术变革超速发展的时期,到来的时间点在2045年。
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之下大数据监控全人类行为的一场人类变革。这是纸质文明的终结,网络时代的崛起。
早在17世纪,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就提出过一个概念,叫作“全景监狱”:
全景监狱是一座环形的建筑,中心建有高塔,在塔的顶部能监视四周的囚室,由于逆光,囚犯并不能看到高塔内的情况,高塔内的监视者则可以实现对一切状况与行为的监督。
权力虽然隐藏起来并不可见,但却始终存在。
实际上,大数据的发展便是基于这个“全景监狱”的概念扩展到全人类的。
信息技术的革命便是人工智能取代人脑的变革,哲学家波斯特洛姆曾经针对人工智能说过这样一句话: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命运最终取决于超级智能机器的行为,正如大猩猩的命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而不是它们自身一样。
那么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人类命运的发展,看似如此被动的人类应该怎么做呢?
早在很多年前,华为的CFO孟晚舟女士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出过这样一种观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千万不要去选择从事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行业。
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否定了从事于体力劳动的人,而更加肯定了脑力劳动工作者,以及那些多年认为“读书无用论”的人的顽固思维。
只有人类的智慧与思维才是千变万化的,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与动力,这就需要年轻一代更加以知识为导向,以知识为毕生追求,以知识来丰富人生,并以知识为人生奋斗目标,唯有知识才能提升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才不会将人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框架里,才不会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更加懂得坚守什么,创新什么。
社会上无数的例子证实,知识水平越低的人,他们的思想越固执,越难接受新思想的输入,越没有敬畏之心,莽撞、蛮干,胆大,是这类人的特性。而当一个人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懂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会变得越来越重,也正是这类人所表现出来的谨小慎微,不再贸然前进的原因。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同时到来的,还有生物技术革命。
2002年,就有科学家提出过“人类基因重组”的观念,这也被称为“后人类”。
加利福尼亚生物学家斯多克说过:我们最终走向了那条让我们消失的路,并非因为人类的失败,而是那条路很有可能正是由于人类的成功才开辟出来。人类通过逐渐改变自己的外观和容貌,也许能够使我们的子孙慢慢变成与现代人类不同的样子,甚至可能都没法再被称为人类……智人类通过这种快速进行创造出自己的后代。
那这样基因重组对于人类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哲学家波斯特洛姆认为:这样就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提高我们的智力,增强我们的体力,让我们对心理状态和情绪的控制得到加强。
当然,针对支持派,也必然存在反对派。那反对派的观点则认为,人类是有尊严的,人类基因是对尊严的一种亵渎。
比如在多年前提出的一个“克隆”的概念,为什么突然就销声匿迹了呢?
这当然属于生物信息革命的范畴,但有很多哲学家反对,因为他们认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是有“出生性”的,而克隆则失去了这种“出生性”。
但现在已经提出了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未来将有“人造子宫”替代女性生孩子,这针对那些不愿生孩子或是无法生育的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福音,但同时也会带来一连串的反对声音。
当然,这便是生物技术革命的过程。
除了繁衍后代对于人类是一个重大课题以外,寿命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类关注的事,并且从有生命开始,就没有人希望自己去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希望自己能福寿延年,长命百岁,“寿命革命”随之而来。
科学家就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如果排除特定的一半医学上可以预防的情况,那么将可以把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至超过150岁,如果能够预防90%的医学问题,人类平均寿命将超过500岁,这到99%的话,我们可能就会超过1000岁。
可是,人类的衰老像是被下了诅咒一样,所以,无数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想要保持青春永驻,从打扮、护肤、穿衣、养生等等方面来增加自己看上去年轻的假象,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身体的各种新陈代谢都在提醒着自己,衰老将是不可逆的,直至生命的最终消亡。
人们在期望自己长生不老,那么假如真的不老不死,就真的是幸福吗?
尼采说过:人是应该被超越的某种东西,人是联结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的。
尼采讲过一个“上帝之死”的故事,他说大白天的有一个疯子提着灯笼跑到闹市到处找上帝,结果人们对他说,上帝是我们大家把他杀了,包括你,我们大家全是凶手。
这似乎也印证了作家余秋雨的一句话:无罪的耶稣被有罪的人类宣判为有罪,于是他就背起十字架,反替人类赎罪。
这个所谓的人文主义概念的上帝终结的时代,是否是近代人文主义的开启?又是否带来了生物技术革命,当然一个是指生物的人,一个是指概念的人。这两者之间在未来又要引发出怎样的讨论与冲击?
这个时代被哲学家们定义为“后人类主义时代”。这是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同时进行的结果,是对人类未来的重大影响。
以上所讲述的内容,是基于日本哲学家冈 本裕一朗所著的《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针对前面的四章节的精华部分小编作出的总结与扩展讲述,它的副标是“哲学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对于喜欢哲学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这是对于我们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以及在智能时代人类该如何自处和适应,作为一个“透明人”在星球的存在,又该如何去度过人类相比于浩瀚宇宙短暂的几十年。未来人类又是否真能延长寿命或是长生不老呢。
当然,无论如何变革,小编觉得,人活着最重要的,依然是一种存在感与幸福感,否则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寿命如何延长,在毫无幸福感与生存尊严的基础上,都并非是一件好事。
人的存在,唯有幸福,才期望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