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未”现开启【易经学堂】,用最浅显的方式带大家零基础入门易经。如果您喜欢易经,喜欢传统文化,点击“关注”不要错过!
现在开始正式进入【易经学堂】,还是声明下,都是先森我自己的理解,谨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为盼,大师们莫计较。老规矩,原创纯手打。
大家学易,别拿一本《周易》就开始读,是要懵的,哪怕有孔圣的注解,一般情况下也是完全看不懂的。
所以学易经自然是要有参考书,视频讲解也不错。建议新人可以先看一遍完整的视频,再自己用书读。
就视频而言:推荐曾仕强和傅佩荣的,这网上都好搜到完整版。但这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曾仕强的让人很容易理解易经,但要有“九方皋相马”的智慧,要透过他奇怪的言语理解他的意思。傅佩荣的哲学逻辑会比较完整,对后期研究比较有帮助。
书籍方面:推荐南怀瑾的《易经杂说》、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金景芳吕绍刚的《周易全解》。先森我看了许多,这几位老师的还是推荐看的。
学易的三个原则我们先确立学易的三个原则:一是单纯。二是包容。三是差不多。(是读易,不是易)
一是单纯:易经系统其大无外,足以承载任何“胡思乱想”,但也其小无内,就是所想的那么简单。先森我是不建议一开始思考得复杂,否则连门都入不了。
三是差不多:几乎所有的书,对每一卦解释都不尽相同。如果非要计较出哪个对,就不用读下去了。要带着差不多的智慧读下去,自然会有契机让你懂。
三是包容:在易学上吵得太凶或是肆意否定的,往往学得较浅。因为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把思维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反而要害了人家,学易要学到持经达变和包容。
这仅是先森我自己理解的读易的原则,不一定适用大家,但也是吃了很多亏总结出来的。
易经的本源看易经,不要直接把卦辞爻辞就拿出来看,理解不了。因为脑子里还没有种下易经的种子。
必须先要理解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要想看懂易经,必先读懂这句话,因其解读了卦的每一爻来源,是易的本源(虽然是后人的理解)。没有把这理解个差不多,一辈子都算没看懂易经。
而理解这句话,要用推演的方式:从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一层一层地推。(读深了后还要逆推回来)
每个读易经的人都要推一次,以自己的方式,只要说得通就可以。这相当于在自己心中建立起易经的体系。
许多文献讲到这,都会阐述许多辩证法、本体论一类的,比先森我要专业多了。先森我只谈谈自己的推演,觉得先森理解的不对的,就自己去查资料。
一画开天我们先说“一画开天”,也就是太极。
在伏羲那时候,是没有如今的太极的概念,也没有什么两仪、四象、八卦的概念,只有符号,其它都是后人完善的。
我们按照单纯的理解,伏羲那时绝对不是为了建立什么太极的概念才画了个“—",没有这么玄乎。
他看到的很有可能只是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于是就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这么运行,这里有什么规则吗?
伏羲由此对世界规则产生了质疑,是什么在让太阳这么运行的?于是,他就用一画将这“什么”画了下来。
甚至于,先森我猜测,画的也不是笔直的“—”,而是太阳运行的轨道,一条弧形的“—”。但这都不重要,不管怎么争,古代的事计较了没意义。
总之,这个“一画开天”,代表了人类开始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而这个“—”,代表了世界所有的规则,也就是我们后世说的“太极”。
太极和无极然后我们再来多推个”无极”,因为伏羲那时候没有无极的说法,我们就简单带过。
无极是太极的源头,也就是总有个“什么”产生或控制世界规则,也就是“道”,你可以理解为一切的起源。
比如现在,我们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那总有一个原因导致了大爆炸。这个原因是完全没有必然性的,有无限可能性的,也就是“道”。(因为一旦有必然,就一定有必然的原因)
所以我们才说“道可道,非恒道”。就是说,你可以说得出所以然的道,那就是规则,也就是“太极”。只有你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但它又确实发生了,那才叫“道”。
这也是我们祖先的厉害之处,树立了一个无上的“无极”概念,我们的整个思维体系就很完整,所有的哲学、科学都可以往里填充。
阴阳两仪阴阳的解释非常多,也非常复杂,有人认为动与静,有人认为是刚与柔,也有人认为是两个对立统一的状态。
我们还是回到单纯来考虑这问题,因为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都没考虑清楚的问题,古人应该也不会考虑得太复杂。
伏羲在看太阳时,太阳有一半时间是在天上,一半时间是完全消失的。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太阳不是从落下的位置升起,而是从另一边升起。
我们现在人考虑这问题很轻松,知道太阳照另半个地球了。可是伏羲那时没办法理解这一现象。为什么晚上就“动”到另一边了呢?
但是他也发现,太阳晚上的“动”是为了让太阳回到每天初始的位置,然后第二天再正常升起。
也就是说,有另一种“什么”,让太阳恢复到它最初始的状态。伏羲可能就用东西各一小段(空的表示看不见)的“- -“来表示另一种“什么”。
这故事是为了让大家感受“阴阳”,对错不重要。简答说,就是伏羲“一画开天”后,发现还有另一种规则“- -”在牵扯着太阳。而这“- -”与“—“完全相反。
“—”(阳)是让太阳发生明显变化,“- -”(阴)是让太阳回到初始状态。简单说,就是阳就让事物发生变化,阴就是让事物保持原状。这两个规则,就是两仪。
这里大家不要混淆,一画开天的“—“,是发现世界有规则,而阳的“—”,则是发现2大种规则的一种。
阴阳之道后世研究出的阴阳学,远远比这复杂,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研究。往往认为,阴阳是两种对立统一的状态。
大家也别奇怪,这和先森我说的不矛盾。我说的阴阳,是指易经诞生时的伏羲单纯所想的阴阳,揭示了事物发展存在变和不变两种趋势。
后人在不断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类似“阴阳”这样完全相反的规则,比如动静、刚柔、冷热等,就将其往阴阳上套。
比如动是因为阳生,刚也是因为阳生(古人认为的刚不是更稳定,而是更能斗争)。由阳造成的、具有阳特性的统称为阳,如天、男、热等;由阴造成的、具有阴特性的统称为阴,如地、女、冷等。
再然后,中国人喜欢高度概括,把所有都和阴阳联系在了一起,奇数偶数、手心手背等等,进而出现一系列理论,形成专门的阴阳学说。
但是先森我不建议先森带着如此完善的阴阳学说开始第一遍理解易经,容易被绕晕。这些大家自己去感受,建议不要太过用西方哲学观念去套阴阳。
古人那时候没有健全规范的哲学,只是认识到有这么一回事,你要是带着现代哲学去看易经,怎么解释都没办法完全解释的通。
因为篇幅的限制,这节就只推演到阴阳两仪,后面会继续推。
还是那句话,易经是载体,承载的是研究者的思维,所以没有绝对对错,只有适不适合,你们觉得先森我说的有用就拿走,没用就笑笑。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下一期【易经学堂】,先森我将和大家分享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您有兴趣,点击关注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