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既是华人移民的故事,也是美国史诗的一部分”
190年前的一个冬日,纽约某博物馆。正在这里展出的是一个文化展。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女子坐在大厅当中,她身穿丝绸绣花宽松式旗袍,时而用筷子夹菜,时而又拨弄起算盘珠,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那双小脚。这个16岁的中国女子名叫梅阿芳(音译Afong Moy),她是现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美国的中国妇女。
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h Chang)在她2002年出版的英文著作《美国华人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一书中讲述了这段历史,书中还附有一张梅阿芳的画像(上图)。
就像这位女子一样,19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少数华人大多都是在剧团或马戏团里表演节目。那个时候,华人在美国人眼里就像是“动物中的稀有品种”。
张纯如为了写《美国华人史》,花了几年的时间深入采访和实地考证。书中写道,在梅阿芳来美国的10多年后,更多的华人才开始来到加利福尼亚州。
本书的前言说:“当时中国的政情紊乱、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庞大的一波移民潮,(到美国的)这十几万人只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因为许多珠江沿岸的仓库被几家英国银行抽了银根,快营运不下去了,导致广东爆发信债危机。曾有超过一整年的时间,整个广东的贸易活动几乎完全停摆,十万劳工因此失业。刚好在这个时候,有人道听途说,发现海外有个地方简直是“遍地黄金”,而那个地方就叫做“金山”。
金山就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1848年2月,第一艘由广州驶往加州的海轮“美国鹰”号抵达旧金山,这时加州才刚刚发现金矿。当年4月,当地报纸就报道说,有两个或三个“天国来客”在旧金山找到了工作。随着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中国,1849年,来加州的华人增加到了325人,1851年就达到了2716人。
《美国华人史》的插图,描绘了当时赴美华工在船舱里的情景。
1865年,华人移民的人数激增至5万人,其中90%都是青年男子。同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收了第一批50名中国劳工。看到中国人能吃苦、工资要求低,而且又十分顺从,这家公司便开始大量招收华人,总共有10万华工参加了美国铁路的修筑。
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69年4月,一位雇用了华人劳工的老板说,他的工人每天可以铺设10英里铁轨,而另一个雇用爱尔兰劳工的老板不服气。前者就表示愿以1万美元来赌个输赢。结果,华人劳工在12小时45分钟的时间内铺完了10英里多的铁轨。
随着华人越来越多,唐人街也开始初具规模。华人最早开设的店铺大多是中餐馆和洗衣店。《美国华人史》一书引述旧金山当地报纸的报道说,1849年的一次华人聚餐有300多人参加。1851年,第一家华人洗衣店在旧金山开业,当时的收费是5美元洗一打衬衫。
与此同时,经营各式东方礼品的华裔店铺也开始出现。张纯如看到的1856年出版的一本华人《店铺指南》上,列有80多家商店的名录,其中还有一家雕刻印章的小店。华人还在旧金山办起了小报《金山新闻》,这份报纸成了美国的第一份外语报纸。
作者在书中还对如今在美国流行的一些带有中国色彩的名词作了考证,不少故事读来相当有趣,使读者对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早期的中餐馆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口味,做过不少尝试。有一次,一位华人厨师无意中将面条掉到了油锅里,他不愿扔掉,就在炸好的面条下面放了些炒菜后端了上去,没想到客人竟十分喜爱这种炸得焦黄发脆的面条。美国的中餐馆由此开始有了“煎面”(fried noodles)这道菜。
铁路完工后,大批华人涌向城市。到1870年,旧金山华人劳工的数量已经占了城中四种主要工业行业雇工总数的一半。不少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而中上层白人则认为华裔社区的繁盛对美国社会构成威胁。
19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连续出现排华事件,华人被描述为“妖魔鬼怪”。
当时美国杂志刊登的漫画。
加州一份日报1879年在社论中把华人形容为“半人半魔,吃老鼠,衣着破烂,不懂法律,憎恨基督文化,吸鸦片,廉价劳工,吮吸内脏的亚洲人”。
美国医药学会于1875年发表一项调查报告,指华人妇女传染一种特别的性病。此项调查虽毫无根据,医药学报却诬称“华人毒血混入盎格罗-萨克逊人之中”。
1882年5月6日,亚瑟总统签署了 “华人排斥法” (Chinese Exclusion Act),限制华人劳工入境,引发了1880年代美国国内一系列以暴力驱逐华人的事件,造成排华浪潮。
后来,由于华人在二战中的杰出表现,美国舆论对华裔的看法才有了一些转变。战争使华裔走出了唐人街的贫民窟,他们穿上军装,效忠美国,才获得了美国人的认同。
1945年,新通过的法案允许参加过二战的士兵回中国结婚,并把他们的配偶带到美国。在1949年年底这项法规到期前,有大约6000多华裔官兵回到中国结婚,并与他们的妻子一道返回了美国。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华人的总数从77000多人增加到了117000人。
直到本书出版的数年后,也就是2009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才签署了由华裔议员方文忠提出的法案,正式承认了100多年前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作出了道歉。加州排华的历史在一百多年后才画上了句号。
到了上世纪50年代,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华人又一次面临排华的恶浪。一位华裔律师告诉张纯如,当年她家就住在首都华盛顿的郊区,周围大多数居民是美国国防部和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只有她家是亚裔。有一天,学校里放了一部电影,讲述了共产主义的威胁,片中的共产党人全都是中国人。电影放完了,老师对他们说,如果发现附近有可疑的人,就一定要尽快向联邦调查局报告。灯光打开时,她发现身边的同学们迅速地把椅子挪开。
张纯如在谈到写这本书的初衷时说,她12岁那年,一位白人同学问她,如果中国和美国发生战争,你会站在哪一边?张纯如说,她已经忘记自己当时的确切回答,只记得含糊其辞地说:“如果可能的话,我会试着努力促进两国之间的和平。"这件事让她认识到,虽然她出生在美国,但在美国人的社会身份定义中,她不是美国人,而是拥有美国籍的华人。
张纯如在书中也讲述了华人企业家、科学家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田长霖、王安、李信麟、杨致远等人艰苦创业、勤学苦干的故事。张纯如说,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华人其实也是美国人的一部分,他们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旧金山唐人街。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不确定的未来”中,作者讲述了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排华现象。书中写道,中美关系紧张时,华人总会受到伤害。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伊利诺斯的两家电台公开号召人们抵制中餐馆,甚至提出要把华人都“赶回中国去”。
张纯如说:“谈到华裔在美国的地位,许多人都会想到华盛顿州的州长骆家辉。可有谁知道,他父母亲所开设的餐馆,离首府奥林匹亚只有1英里,而华人走到首府当州长却整整走了100年!”
张纯如认为,华人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美国华人史》一书2002年出版后,好评如潮,很快就被列入多种书评专刊的畅销书榜。书评家董鼎山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虽有几本记述华侨历史的英文著作,但这是最完全、最详尽的一本。
《洛杉矶时报》的书评也称此书“既是华人移民的故事,也是美国史诗的一部分”。
2003年4月,张纯如在纽约的作品推介会上。
张纯如(英语:Iris Shun-Ru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祖籍江苏淮安,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新闻系。张纯如撰写了了几本长篇纪实作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该书使她进入了美国畅销书作家的行列。之前,她还写过一本记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留美经历的作品《蚕丝》。张纯如于2004年11月9日举枪自杀。以其经历为主题的传记《发现张纯如》2007年出版发行。2017年,张纯如纪念馆在其故乡江苏淮安正式开馆。
(本文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