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最先出场的人物是孙少平。
那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中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在原西县高中孤零零的操场上,迎面走来一个瘦高个青年,他胳膊弯里夹着一只碗,由于天气寒冷,不得不缩起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
他脸色黄瘦,脸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又高又直,一身穿戴十分破烂可怜。一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像个学生装,但一看就是自家织出的老粗布,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
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裤子也不合身,短了一大截,幸亏袜腰高遮住了肉,但其实那两只袜子早就没有了后跟。
这就是孙少平,正值十七八岁的他,刚从农村到县城上高中,从他出场的打扮来看,孙少平家里很穷。
事实正如此,孙少平在学校不仅吃最差的主食(两个黑高粱面膜),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算得上是全校最穷的人之一了。
但是孙少平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爱看书。在初中最后一年时,孙少平偶然在同村的润生家发现一本书叫《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看就着了迷,从此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
到了高中,孙少平的视野更加开阔,没事就在学校图书馆和县文化馆搜书看,没事的时候就躺在一堆破烂被褥里没完没了地看,完全沉浸在读书之中。
哪怕是后来高中毕业回到农村,从农村出来到黄原打短工,又从黄原到铜城挖煤,孙少平爱读书的习惯却没有中断,哪怕再苦再累之余,他也会拿起书本。
在看第一部的时候,原以为爱看书的孙少平之后会通过高考一举逆袭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在他高中毕业后不久,国家就恢复了高考制度,孙少平又正是上大学的年纪,又这么爱看书、上进,肯定能考上大学。
哪怕头一回没考上,后面多考几次总能上的。
没想到后来的孙少平不仅没能上大学,而是当了一个打短工的揽工汉,后面又成了一个挖煤的工人。
完全出乎意料。
但后面多看了几次书才发现,孙少平没有考上大学不是出乎意料之外,反而正是情理之中,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自身学习基础不行孙少平是参加过高考的。
1977年元月,在原西县高中上了两年学的孙少平毕业了,回到村里教起了书。十月份,报纸上发表了一则重要消息,那就是国家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要通过考试选拔大学生了。
孙少平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和高中同班同学都去应考了,但是一个也没有考上,原因是他们的学习基础太差了,根本考不过老三届的学生。
因为那会子虽然有高中,但是提倡“开门半学”,学生们除了一群一伙东跑西颠学工学农之外,在学校里也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
甚至连课本都没有,所谓的“课本”不过是地区印发的油印教材,上课主要是念报纸上的社论,天天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就算学习偶尔会上点文化课,但是孙少平在上高中的这两年里也是经常请假,耽误的课程多也无法弥补。
这导致他的学习基础实在太差。所以,孙少平虽然有一张高中文凭,但是这张文凭没有什么含金量,无异于废纸一张。
孙少平不仅高中基础很差,初中学习基础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兰香的初中生活中推测。
原本兰香因为学校延长半年的课程,打算退学,但是在父亲和大哥的鼎力支持之下,兰香到底没有退学,为了学出个样子,读书非常用功,原文写道:
她不爱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更不爱玩,只要有空子,就往数理化老师的房间里跑,这些老师们也很喜欢这个天赋很高的女学生,尽管学校不安排多少上课时间,但老师们都热心地辅导她的功课。
可见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不重视知识的学习,孙少平的重要学习阶段都被耽误了,因此在学习上也就没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他的妹妹,正好赶上了机遇,加上自身的天资和努力,最后考上了大学,成了孙家的第一个大学生。
另外,虽然孙少平爱看课外书,但是他看课外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看的书都是文学、政治等文科类书籍,在数理化方面几乎没有涉猎,偏科非常严重。
那时的高考比现在也难得多,从1977年10月公布消息,到12月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备考时间可以说几乎没有,考生原有基础便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孙少平和他的同学们根本考不过那些文革前的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据统计,1977年,全国有57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录取人数仅有27.8万,录取率为4.9%,为高考史上最低。
孙少平和他的同学没有一个能考上也就不足为奇。
家里无法提供助力虽然孙少平那一代人都被文革给耽误了,学习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没能上大学,孙少平的同班同学顾养民以及好朋友田晓霞却在1979年高考中成功考上了大学,虽然前两次高考没能考上,但是他们在第三年终于考上了。
论智商、论努力程度,孙少平并不比顾养民和田晓霞差,但是孙少平却没能继续认真备考,再接再厉。
主要原有是孙少平家里实在太穷,这条路孙少平根本没法走。
孙少平的同班同学顾养民是医学世家,他的爷爷是原西县有名的老中医顾健翎,是全县的知名人士,家庭条件不错,至少吃穿不愁吧。而且在上高中的时候他就是班长,每天穿戴得时髦笔挺,手上还戴着一块腕表,显得派头十足,让孙少平嫉妒得不行。
田晓霞呢,她的家庭条件比顾养民还要好,田晓霞的爸爸田福军是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是县里的三把手,而且还是五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妈妈是县医院的大夫,医术高超。不论是是收入、地位还是生活水准,都处于原西县的第一阶层。
反过来看孙少平呢,家里的光景简直就是个烂包,上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祖母,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姐姐寻了个不务正业的丈夫,年年要接济。妹妹正在上初中,家里几乎全靠大哥撑着,为了大哥结婚,家里也欠下一大堆账债。
和孙少平比,就好比是天上和地下的差别。
而在当时要全心全意备考大学,一是有充足的时间,二是要有书本教材,三是要有人辅导。
在时间上,田晓霞和顾养民因为家里条件富裕,不用担心生计,因此可以全心全意复习功课,迎接高考的到来。
而孙少平毕业后回村里当了一名初中教师,平时要给学生上课,寒暑假还要出山劳动帮着家里减轻负担,几乎没有太多时间能够自己支配。
此外,想要考大学,没有书本教材可不行,孙少平虽然爱看书,但是他的家里既没有书,自己也没钱买书。
引起孙少平读书兴趣的第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他从同村润生家借来的,后面上了高中也是从学习图书馆或者县文化馆借书看,高中毕业后则是田晓霞给他寄书。
虽然当了初中老师孙少平每个月有6块钱的补贴,但是这点钱也要用来帮着家里还债,所以孙少平根本没有钱买教材。
田晓霞和顾养民家里则藏书丰富,就算没有,他们也可以托人去买。
还有,孙少平的天资虽然不错,但是还没有达到可以通过自学无师自通的地步,就算他有教材可以自己看,但是没有老师教导,遇到难题没有人指点,孙少平也只能抓瞎。
田晓霞爸爸是人民大学的高材生,遇到问题可以帮忙指点,顾养民是医学世家,家人也可以对他进行点拨一番,而且他俩都在县城,家里人脉又广,如果家里人指导不了还可以请老师帮忙辅导。
孙少平家里则是在农村,和他打交道的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而且交通闭塞,进城都很不容易,可以说完全没有教育资源。
因为爱读书,孙少平的命运终究不同虽然爱看书的孙少平没有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但是因为爱读书,他的事业和感情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高中毕业后,孙少平回村里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但是随着农村的改革,孙少平三年的教书生涯也随之结束,孙少平彻底的成为了一个农民。
如果孙少平没有读很多书,如果他从小就在双水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他就会和他的大哥一样:经过几年的辛劳,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
但是正因为孙少平读了很多书,思想观念比哥哥孙少安更加开阔得多,精神上也有了更大的追求,于是他勇敢地离开了双水村,独自一人出去闯荡。
正是因为他具有不错的文化素养,孙少平被善良的曹书记看中,让她给女儿辅导功课,帮助孙少平在黄原城边上落了户口。
正因为有了黄原户口,铜城矿务局在黄原市招收农村户口的煤矿工人的时候,孙少平才有机会得到一个正式工作,不用到处求人打短工,从此也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成为了一个公家人。
除了事业上有收获外,孙少平在感情方面也得到了一个爱人。
正是因为有看书的共同爱好,孙少平才在学校和田晓霞产生很多的交集,奠定感情的基础。
在即将毕业之前,田晓霞对孙少平说:“你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火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
如果孙少平不爱看书,毕业后真成了这个样子,田晓霞也不会爱上他的。
后面孙少平和田晓霞捅破感情的窗户纸之后,孙少平勇敢地和田晓霞在一起了,没有重蹈他大哥的覆辙。
当初,润叶表示要和孙少安好一辈子的时候,孙少安因为双方巨大的差距选择了退缩。而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的差距比孙少安和润叶大得太多:
当初润叶是个公派教师,父亲是大队书记,孙少安就不敢接受她的表白;而田晓霞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父亲更是地区专员,大领导,孙少平则不过是个揽工小子。
但是孙少平却勇敢地和田晓霞相爱了,因为书本的知识给了他力量,改变了他原有的观念。
总之,他还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