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术在中国起源很早,传说来自上古时期舜帝部落。巫术一词最初的意义与现在也有所不同。传说舜为部落民众求盐,而巫咸国人擅长制盐,派其子到巫咸国当酋长,带领巫咸人制盐。他们将卤土进行蒸煮,使盐析释出来,形成晶体,这种变化过程对当时的人而言是一种变术。而巫咸人制盐过程中依赖天气,他们为祈求南风给他们带来晴朗天气,因而举行祭祀活动,加以祈祷,直至晶体盐析出。这样一个过程被时人当成方术,巫咸人将土变为盐,这种方术也就被称为巫术。
汉代是巫术盛行的典型阶段,汉武帝时期方士和神巫多集聚于京师,女巫更是经常出入宫中,教宫人埋木偶祭祀免灾。而汉武帝晚年多病,怀疑是身边之人使用巫蛊所致。一时间巫蛊之祸不断,导致严重的后果,先是丞相公孙贺被人告发使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最终死于狱中。其后江充诬告太子在宫中埋木偶,太子畏惧,杀江充和胡巫,而后逃亡,汉武帝大怒发兵追捕。太子发兵反抗,双方激战数日,伤亡数万人,最后太子兵败自杀。可见当时巫蛊风靡之盛,巫蛊之祸影响到朝政安稳。
上述所提的是汉代最为典型一种巫术——偶像攻击术,一般是使用桐木制成敌人的偶像,写上姓名和生辰八字,对偶人进行伤害,人们相信偶人受到伤害的同时,敌人也会受到伤害;偶人被毁掉的时候,敌人也会死去。如《礼记·正义》中对太子巫蛊案有详细记载:“江充检之,果掘得桐人六枚,尽以针刺之”,以针刺偶人是最常见的方式。这种巫术延续千百年,至明清时期仍然存在。这是属于施巫手段中的一种——摹仿巫术,它所采用的是“同类相生”即“相似律”的原则。这一施巫原理之下延伸出来的巫术却远不止偶像攻击这一种形式:将身体病痛画于纸上或植物上,将其丢弃便可去病;为求子而制娃偶等等都是摹仿巫术的范畴。
左:云南昆明官渡羊甫头113号汉墓出土的巫师形象
右:南越王墓的人操蛇托座,有学者认为其身份为巫师
南越国地处在五岭之南,巫术迷信之风更甚,民间广泛存在各种与鬼神相关的活动,驱鬼、招魂等巫蛊活动十分常见。岭南潮湿高温,瘴气较重,而越人对瘴的理解又与鬼神紧密相关,因此多求助于鬼神,使用占卜来治病也十分流行。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出土大量的龟鳖,这些龟鳖的饲养可能用于吃食和占卜。
南越王宫弯月形石池内遍布龟鳖残骸
南越王墓出土的卜龟甲片
除了龟卜之外,南越国还存在着一些异于中原的巫卜方式,如鸡卜,《史记正义》中对鸡卜有这样的记载:“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迄,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今岭南犹存此法也。”由此可见,鸡卜是越民族独特的巫卜方式,使用这样的方式与鬼神沟通,治病消灾。
汉代巫术流行,尽管方式各异,目的不同,但是归根到底是人们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对想象中超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和利用。而南越国的巫术文化包含了大量当地越族的习俗,可惜目前资料还有限,期待日后有更多出土实物的出现,可以为大家进一步揭开南越国神秘的巫术。
作者:谢金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