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父亲生在旧社会有些凄惨
父亲说,他的出生是苦难。
民国三十年的一个冬天,父亲哇的一声,从奶奶的肚子里降临到一个未解放的世界。
父亲三岁后,奶奶死了。时间是冬天,饥饿、凄凉包裹着爷爷。没娘后的父亲,眼泪总是饱含着呼唤和渴望。还好,爷爷是条硬汉子,他带着三岁的父亲和一岁的姑姑,用辛勤的劳动,甚至生命,抚养着两个孩子。爷爷最艰苦的时候去广西挑过盐,徒步来回湖南与广西之间。
那时,五六岁的父亲独自一人照看着妹妹,爷爷回家的身影成为父亲最惊喜的期待。
父亲八岁时,日本鬼子进村打劫。全村的人都走了,没娘管的父亲东躲西藏,饿了在巷子里捡鬼子吃剩的食物,晚上躲进牛棚一个人傻睡。
十岁时,父亲读书了---他用卖拾松脂的钱换来求学的机会,爷爷没有能力供他。陆陆续续读了三年小学的父亲,十六岁考上了初中。
02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开始有了希望
一九五二年,父亲初中毕业。因为全国解放了,父亲毕业后参加了开发韭菜岭的大生产运动。
半年后,开发受阻结束,好心的上级领导见父亲勤快心眼好又有点学问,把父亲安排到一个学校教书。
父亲教书后,生活虽有好转,但依旧困难重重。父亲娶妻生儿育女,起早贪黑,生活的重担压在他消瘦的肩膀上。
因为贫穷,父亲经常唉声叹气。母亲努力地在生产队赚工分,日子过得还是举步维艰。
一九七七年,我出生后一家八口还挤在五十平方米的木头房子里,爷爷住草棚,三个姐姐晚上去别家搭床。母亲忍耐着,父亲把心酸埋进肚里。“如果能吃饱饭,又有一个宽敞的窝,该多好啊!”母亲想。父亲于是常常应和着:“别急,慢慢来,会好起来的。”
那些日子,人多粮食少,无数人饥肠辘辘。可以想象,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饱饭,曾经多少次夜不能寐。
03分田地到户让父母有了奔头
一九八O年,一个天大的喜讯吹遍了道州大地:分田到户。
那年,我们家八口人分了五亩六分田。
分田的那个晚上,父母一夜没睡。
母亲说,咱们自己有了田,种很多粮食,养很多猪,生活会越过越好。
父亲说,一定会,你看啊,现在已经分田到户,改革开放势如破竹,过不了多久老百姓都有好日子过了!在咱们村,你这个生产队的劳动模范一定能大显身手,我们盼着过好日子咧!
父亲说这话时,母亲嘴角挤出一大块微笑。
04盖房子成了父母的头等大事
几年后一天,一场狂风暴雨袭击着家里的老房子,房子四处漏雨。母亲见状和父亲商量着盖房子的事。
“现在人是饿不着了,可瞧瞧这房子,怎么个安身,我想盖点房子。”母亲说。
“地皮倒是有,钱的问题,估计不够?”父亲说。
“这几年养猪卖粮的收入攒了一千多,如果少,咱们去银行借点。听说银行有好政策,可以借到钱。”
母亲的话让父亲茅塞顿开:“是啊,是啊,国家出台了好政策,我怎么没想到这个?”
母亲催得紧,父亲便去镇上的信用社询问贷款一事。
父亲有礼貌地问工作人员:“您好同志,我可以贷款吗?”
“可以,要看你是什么事,我们要了解清楚才能贷。”工作人员回答。
父亲见有希望,详细说明了建房的事。几天后,工作人员到村里了解好情况,钱很快贷到了父亲手里。父亲拿到五百元贷款,几个月时间就盖好了一座砖瓦房,八十平米。一家人的睡觉问题终于算是安顿好。
“现在吃住有着落,心里比以前踏实多了。”母亲说。
“是啊,政策好,老百姓就好过,没有好政策好生活,哪谈得上国富民安?”父亲呵呵一笑,母亲也跟着笑。
时间在行走,时光的脚步像微风一样,没有声音。
05培养孩子读书,父母一直在努力
我们姐弟几个渐渐长大,读书的学费成为家里的又一个难题。
一九九四年,我考上了师范,哥哥考上了大学,三姐在高中复读,二姐自费中专刚毕业。开学时,急坏了父母。母亲喂养的两头猪,离学费还差一大截。怎么办呢?要借一大把钱才能开好学。母亲没办法,又和父亲商量起来。
“孩子读书的事不能耽误,与过去不同,现在形式越来越好,不能亏欠着谁。我看还是去借钱吧,眼看就要开学了。”母亲说。
“钱肯定要借,可是那么多钱,谁肯借?”父亲说。
“实在借不到,看看还是去银行吧?!”母亲说。
母亲在亲戚朋友家里借到一部分钱,还少二千。父亲点完钞票,有些沉闷。几天后,老实巴交的父亲大着胆子去了信用社。
“您好,我想贷点款。”父亲朝工作人员说。
“是你啊,阳老师,你上次在我们这贷过,我认得你!”工作人员很热情。
“呵呵,你记性好,是我来贷过一次,上次是建房贷款,这次是孩子读书,又要麻烦你们了。”父亲一点不隐瞒。
这次接待父亲的工作人员,名叫张胜初,四十多岁,人和蔼可亲。他听说父亲为孩子读书贷款,没说几句就答应了下来。
父亲满口言谢:“张主任,太感谢您了,您帮了大忙!不是你们,孩子读书就成了问题。孩子们有出息了,我心里高兴,永远感谢你们!”
“哪里哪里,办贷款帮助大家是国家政策。现在改革开放了,我们的思想都要解放,你送孩子读书的思想就不错,好事嘛!”张主任的话甜到了父亲心里,也时常鼓励着父亲。
那年开学,我在学校写了一封信给远在深圳打工的大姐和二姐。大姐回信说:“以后叫爸妈不要借钱贷款了,这里工资多,比养猪还强。我和二姐俩人一年可以挣上万呢!”后来父亲也收到大姐的信。母亲喜出望外。
“没想到改革开放真是好,农民也可以进厂上班,工资还不低。”母亲说。
“现在是赶上了好时代,两个闺女也舍得苦,再过几年,咱家可就彻底翻身了!”父亲说。
“那太好了,要说咱俩也是赶上好时代了,好日子长着呢!”母亲的话暖暖的。
几年后,我和哥哥、三姐相继完成学业。
06改革好政策让母亲创业当老板
没了负担的母亲,做了一个大决定:与人筹资入股办起了养猪场。开业时,父亲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养殖场的大门上:
“改革开放祖国富强,勤劳致富百姓安乐”。
对联金光闪闪,格外亮眼。
母亲比往日笑得更欢,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那年末尾,我看见母亲拿着厚厚的一沓钱交给父亲。
“是养猪场赚的吧?”父亲问。
“对,养猪场赚的,效益不错,以后啊还要赚得更多。” 母亲回答。
“哈哈---”
“嘻嘻---”
笑声飘出屋外。
07父母带领我们向幸福奔跑
二零零八年,父母在村上建了新房,三层楼,三百平米。过年时我们都回家庆贺,儿女一个不少。大家都敬父母的酒。父亲几杯酒下肚,心情越来越欢悦,提高嗓门地说:
“咱家从一穷二白到过上幸福生活,从住小房子到住大房子,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的功劳!大家说对不对?!”
“对!对!”
大家说着,笑着,碰着杯。
二零一四年,父母要去广西哥哥家常住。三姐为方便父亲在外地取工资,帮父亲在银行办了一张福祥卡。
父亲拿着卡,感叹道:“这卡不错,带着方便,使用更方便,没想到在外地也能取工资,这社会什么都进步啊!”
“所以啊,你也要与时俱进,多学多用,享受时代成果。”三姐说。
没多久,父亲还学会了使用手机银行、微信转账,心里乐乎着。
二零一六年过年,父亲回道县,去了一趟信用社。父亲打电话说:“农信社改名字了,改成了农村商业银行。”我笑着说:“你工资涨几次了,信用社也该涨了,农商银行比信用社更与时俱进,改革嘛!”父亲在电话里笑,说:“镇上也变样了,两年时间多了一条新街,你姑姑还买了一个门面呢!”我也笑,说:“县城也变样了,什么时候来好好住几天,到处逛逛。”
那年,父母来县城第一件事便是逛街。父亲说:“变了,变了,处处变样了!”我说:“是变了,变成了园林卫生城市,还变成了工业新城!”父亲呵呵地应和着。
往事难忘。
父母的记忆像一滴迎着阳光的水,晶莹透亮。
改革,开放,发展,未来,这些关键词滋润着无数人的心灵。我默默地祝福着,祝福父母的晚年更幸福,祝福祖国的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