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与立春、立夏、立秋三个节气,合称“四立”。之所以叫立冬,是因为立有“始”之义;冬有“终”之义。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来临。古人总结立冬的三个阶段(每阶段为5天)的气象特征(古人谓之“候”)曰:“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水开始结冰,土地开始上冻,野鸡进入水中,变成了蜃(蛤)。虽然古人关于立冬的“第三侯”表述,今天看来纯属无稽之谈,但其对立冬后,水开始结冰、土地开始上冻的气象观测与特征的概括,比较符合我国东北、华北、青藏高原等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但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的华南部分地区的气候,显然存在较大差异。
至迟自周代开始,人们就逐渐形成了立冬日迎冬、祭祖、贺冬、补冬等礼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对立冬时自然界气象、气候的观测,逐渐形成了很多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短句或韵语,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多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谚语。今天,文史君就来说说古代中国的立冬谚语,及其体现的古代中国先民们的智慧。
一、预示冬季及来年气候的立冬民谚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时间中,经过长时期的观测及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立冬日的气象征候与即将来临的冬季,来年的春季,甚至是明年一年的气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进而概括出许多相关的民谚。
有的地方的民众认为,立冬这天是否刮风,风向如何,将预示着这年冬天的温度高低。因而流传民谚说:“立冬刮北风,皮袄贵如金;立冬刮南风,皮袄挂墙根。”意思是说,如果立冬这天刮北风,冬季的天气就会很冷,御寒良器皮袄的价格就会飞涨,甚至象黄金一样昂贵;反之,如果立冬这天刮南风,天气暖和,皮袄就会被闲置而不值钱了。与之相似的民谚,还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等。
还有的地方的民众,将立冬这天有无风及风向,作为预测冬季,甚至来年春天雨水多寡的依据,故有“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立冬有风,立春有雨”等民谚的流传。
有的地方的民众则将立冬这天阴晴、降水,作为判断冬季阴晴、降水多寡的依据,故有民谚说:“立冬无雨一冬睛,立冬有雨一冬阴。”意思是说,立冬这天如果不下雨,整个冬天都会是晴天;如果下雨,整个冬天都会是阴天,甚至会有连绵阴雨或降水。因此,“立冬无雨一冬干”、“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落雨一冬落”(指烂冬)、“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等民谚,在今天湖南、江西、福建、广西、贵州、安徽、陕西、上海等南北各地,广为流传。
但在今福建、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有的民谚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立冬这天下雨,则冬季大多晴朗;立冬这天晴朗,则冬季大多降水:“立冬晴,一冬淋;立冬落,一冬渴”、“立冬晴,一冬淋;立冬淋,一冬晴”甚至来年春季的降水量,也要取决于立冬这天是否下雨,这就是民谚所说的“立冬无雨防春旱”。
江西、广西等地的民众将立冬这天的阴晴,作为预判冬季温度高低,进而决定是否要充分储存过冬取暖的柴火、茅草的重要依据,所以有“立冬晴过寒,弗要橱柴积”、“立冬阴,一冬温”、“立冬晴,柴火堆满城;立冬阴,柴火贵如金”、“立冬晴,茅草放满坪;立冬雨,茅草贵过金”等民谚。湖南、广西有些地方的民众,甚至还将立冬这天的阴晴,作为预判来年夏天气温高低的依据,故有“立冬出日头,夏天冷死牛”的民谚。
有的地方的民众将立冬这天是否有霜,作为判断来年春天气温高低的依据,故有“立冬无见霜,春来冻死秧”的民谚。
有的地方的民众将立冬这天是否打雷,作为判断来年春天雨水多寡的依据,故有“立冬雷隆隆,立春雨蒙蒙”、“立冬打雷要反春”等谚语的流传。
有的地方的民众将立冬当天,或立冬到冬至期间内的温度的高低,作为判断来年降水多寡的依据,所以有的地方流传着“立冬到冬至寒,来年雨水好;立冬到冬至暖,来年雨水少”的民谚。有的地方的民众则将立冬当天的冷暖,视为全年冷暖的预兆:“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二、及时农作、进补的立冬农谚至迟自周代起,古代中国就基本确立了农业在国家经济生产部门中的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大多着力推行“籍田礼”、“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等各项礼仪或政策,扶持农业的发展。历法的制定颁行,节气的设置等,无一不含有指导农事的重要用意。
古代天子籍田礼
立冬虽然是一个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经过秋收后,农作已基本暂告一段落,但有些农事,仍与立冬节气有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积累中,人们逐渐观察到某些农事、农作物的栽培等,与立冬节气密切相关,因而编出朗朗上口、简便易懂的民谚,加以表达。
南方客家人普遍流传着“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的民谚,南方很多地区的民众也有“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的民谚流传,都指出了秋收后,应尽早翻土耕地的重要性。如果赶在立冬前翻地,既能极大提升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还能大量杀死蛰伏土中过冬的虫卵,降低来年土地中虫害的发作率。
北方很多地方的民众,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提出了立冬节气适宜或不宜播种的农作物的农谚,如“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等。还有的农谚,指出了立冬日的某些气候、气象,将会有灾害发生。如有的民谚说“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江西等地则有“立冬暗(阴天),禾谷倒田坎”的民谚。
随着冬季的来临,重视养生的古代中国人,也形成了“入冬日补冬”的习俗,并创造出“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有食补,春来勇如虎”等民谚。立冬滋补的佳品,主要是狗肉、羊肉、猪肉、鸭肉等肉类,及大枣、甘蔗、白菜等蔬菜水果,故有“立冬白菜赛羊肉”、“立冬蔗,食不病痛”等民谚的流传。
北方很多地方,立冬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很多地方,不知道是因为以前生活水平较低,常年吃不到几次米糕,所以要趁立冬节气,狠狠地吃一顿呢?还是缘于对米糕的极度钟爱?以至于很多地方,竟流传着带有些须诅咒性质的“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gā lá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泛指一切角落)”的民谚,令人不寒而栗!谁还敢立冬时,以贫困、忙碌等种种借口,不做、不吃米糕呢?能创造出这样一条民谚的人,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妥妥滴狠人一枚!
文史君说古代中国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感受,通过经验的日积月累,创造出一条条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立冬节气谚语。对待这些传统民谚,我们现代人应秉持辩证的心态:既要承认这些传统民谚中,蕴含着符合现代科学知识和认知的因素,因而自觉地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也要充分注意到这些民谚因受时代、地域、科技文化发展程度等因素,而难以避免的存在错误或迷信糟粕等局限性,不宜盲目、不加辨析的全盘接受。
参考文献1. 温端政:《古今俗语集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 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3. 高达:《二十四节气谚语新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李璐:《二十四节气谚语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