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南海,毛泽东的书斋。
一位发须皆白的长者对毛泽东说:
“这次我应命来京,是想为国家做点事,主席你要放点事给我,我就心安了。”
尽管话说得比较含蓄,毛泽东还是明白了——就是想通过自己找一份工作。
建国之后,毛泽东收到很多来自老家的信。
信的内容基本一致,不是反映生活困难,就是想在北京找工作。
写信的人都跟毛泽东是至爱亲朋,有表弟、有堂兄,有同学,有朋友。
可是,想找事做的人,没有人如愿,都被毛泽东婉拒。
包括照顾过毛岸英兄弟俩的杨开智,救过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
他们一个年龄40多,一个50来岁,都是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年龄。
一个是大学毕业,一个是师范毕业,都才华横溢。
在新中国成立时,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
新中国百废待兴,给他们俩在北京找点事做,本身是利国利民也利己的好事。
可是毛泽东担心,这个头一开可就不好刹住,大家纷纷跟着效仿,利国利民被抛在脑后,利己主义倒是泛滥起来。
于是他还是以各种说辞婉拒了要求:
人们会说(闲)话的,
不要来京,
不宜由我推荐。
今天这位老爷子求职,按理说,主席肯定会让他失望。
除了有开后门嫌疑,而且年龄也不过关。
看他的年龄年近七旬,有工作的人也早该退休了。
可是主席的回答,出人意料:
“九哥,你的工作我早安排好了。”
这个被毛泽东称为“九哥”的人是谁,为什么毛泽东可以为他破了自己的规矩?没有他,很可能就没有他毛泽东。
很多国人中的长辈们都会唱这首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可是如果说,没有此人就没有毛泽东,这话是不是有些过了?
除了毛泽东父母,谁能有这样大的分量?
这话不是别人说的,是毛泽东自己说的,而且是在多个场合,当着自己女儿和工作人员的面说:
“没有他(王季范)就没有我。”
毛泽东回韶山的时候,对陪同视察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
"我要感谢王季老。没有王季老,就没有我毛泽东的今天。"
毛泽东这样说,并不是客套话。
因为王季范曾经在关键时刻帮助毛泽东,因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没有他,就没有革命家毛泽东。
王季范之所以能改变毛泽东命运,不是偶然的。
因为他跟毛泽东关系非常近,沾亲带故。
王季范的母亲叫文六妹,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两人是姨表兄弟。
表兄弟很多,从大到小排行老九,年长八岁,因此毛泽东喊他“九哥”。
王季范家是湘乡的,毛泽东家是韶山的,外婆家是大坪乡的。
三地相距不远,所以他们跟所有孩子一样,经常跟着妈妈到外婆家玩。
由于王季范年长,知晓的事多,在少年毛泽东心里非常了不起。
毛泽东经常跟在他后面做游戏,捉鸟,向他求教各种问题。
王季范学习非常用功,背诵古文很棒,字也写得不错。
王季范还会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毛泽东对他非常崇拜。
有一次兄弟俩在外婆家相遇,王季范看到小表弟的表情有点不开心。
仔细询问才知道,父亲不想让他上学了,王季范当时就着急了。
原来毛泽东家里有22亩地,每年能收八十担稻谷。而且父亲毛贻昌还经营稻米买卖,是个比较成功的生意人。
在父亲看来,读书多了也没多大用,纯粹是浪费时间。在学校呆几年,能学会算术,会记账、算账就可以了。
当时毛泽东已经13岁,父亲希望他终止学业,跟着自己做生意。
尽管毛泽东一再坚持,父亲还是不改初衷,决定让他辍学。
王季范听了心急如焚,他和毛泽东回到韶山。
可是他劝说一上午,没有效果,姨夫非常固执,就是不同意表弟去上学。
王季范急了,他对姨父说:
“让表弟去上学吧,他在学校的零用钱我负责给他。”
话说到这个份上,毛泽东父亲也没有再阻挠,默许他继续上学。
其实王季范当时正在长沙读优级师范(湖南大学的前身),也没收入来源。
他解决毛泽东零用钱办法很简单,就是省吃俭用、从父母给的伙食费里往外挤。
就这样,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又开始读书。
小学毕业后,毛泽东到湘乡驻省中学就读,再后来进入(1914年)湖南一师。
在这其间,王季范的资助一直坚持,从未间断。
可以说,假如没有王季范的坚持,毛泽东也许真的要按照父亲的安排开始在韶山经商。
多年之后,湖南也许会多一个成功的商人毛润之,中国则会少一个革命家毛泽东。
毛泽东闯祸毛泽东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就读不久就闯祸了。
而且闯祸还不小,把校长给得罪,面临被开除的命运。
原来毛泽东在那里学习好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一个通知:
从1915年新学期开始,每个学生来学校报到的时候必须缴纳10元学费。
听到这个决定,同学们炸窝了。
10元钱可不是10元人民币,是10块银元。
那么,当时10元钱价值多少呢?
民国教授的月薪是300元左右,10元钱只是他们月工资的30分之一。
当时一个农民月收入是3元钱,10块银元相当于农民3个月的收入。
10元钱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来说,根本不在话下。
但对于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而在校学生大多是家境贫寒的,他们能不反应强烈吗?
于是学生们在老师宣布决定后,纷纷质问。
老师说,这是湖南省议会颁布的新规,不可抗拒。
学生们听说后非常气愤,这些议员们拿着高薪,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后来得到的消息更让大家无比愤慨,原来让学生交学费的建议,正是出自他们的校长。
是校长张干亲自向政府提议收10元学费,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否为了出风头,好往上爬,这一点无人得知,但肯定不会是为了自己的学生。
当时学生们想不通,张干当时才30岁,出身贫寒,怎么不替学生说话?
经过开会商议之后,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在学校内外散发传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学生们在传单中揭露校长张干斑斑“劣绩”:诸如“不忠、不孝、不仁、不悌”等等。
年轻的毛泽东很客观、理智,他提出大家不必关注校长其它方面的问题。
大家只需抓住重点,说他不是个称职的教师就行。
他们还到校长办公室门口静坐,可是校长张干对学生的意见置若罔闻。不是装聋作哑,就是躲藏逃避。学生们抗议升级,他们提出了罢课,还组织罢课游行。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很快传遍了省城。
湖南省教育司当即委派一位督学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调处。此人在全校召开大会,要求学生马上无条件复课,说学生们是“胡闹”。
这无异于更火上加油,激化矛盾。学生们一不做二不休,他们印发了很多单子,表达自己的诉求:
内奸校长张干滚出校园,他在学校一天,我们就不到教室去上课。
面对乱局,上面派来的督学只好作出让步:“你们上课吧,我们可以把张干调走。
学生们火气消了,张干得知后非常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下令秘密调查,查出幕后主使,要杀一儆百。
有一个学监向他告密说,这份传单是二年级8班学生毛泽东写的。
而身为一校之长的张干,也不仔细调查,就认定毛泽东是驱赶自己的主谋。
于是,张干马上开始报复:张榜开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挑头的学生。
毛泽东得知后,赶忙去找自己的王季范,见到表哥第一句话就是:
我闯祸了!
原来王季范在1911年毕业后,就分配到毛泽东就读的学校。
不仅在这里教书,而且还是学监,这职务类似于今天的教导主任。
其实王季范才华横溢,本来可以当官的。
有个同学父亲是某地市政府秘书,说可以让他到湖南省政府去上班。
但是王季范毫不犹豫选择了教书,这是他的夙愿。
因为中国教育太落后了,他要为改变教育现状贡献力量。
1914年毛泽东到这里就读后,九哥变成老师。
可是他们感情没有疏远,反而更加深厚。
这时的毛泽东家境已经不如从前,手头更加拮据。
九哥虽然有了薪水,但是已经成家,手头并不宽裕。
可是九哥还是像从前那么热心,不忘对表弟每每施以援手。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少不了毛泽东。两兄弟总是一边吃着饭,一边谈古论今,指点江山。
每次谈话,毛泽东这个小表弟都会语出惊人。
他就断定,毛泽东一定是旷世奇才,将来肯定要成大事。
这不,还没到将来,毛泽东就在学校做了这样一件“大事”。
王季范是学监,对学校发生的事了如指掌。
毛泽东也曾经告诉过他,他也表示一定程度支持。
可是他没有料到,校长会来这一手。
听毛泽东一说,他非常震惊也很气愤。
不过家人不想让他“多管闲事”,因为自己毕竟是下属。
自己跟校长作对,那无异于拿鸡蛋跟石头碰。
有个工作,且混到这一步不容易,应该好好珍惜。如果一着不慎,就可能丢了饭碗。
王季范也明白这些,但是他不能逃避。因为这批学子志向高远,抱负不凡,被开除就毁了他们一生。所以王季范对毛泽东的第一句话是:
“别怕,有九哥呢,我给你撑腰。”
说完他放下饭碗,就匆匆去了学校,开始奔走呼号。
王季范找到了毛泽东未来的岳父杨昌济、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袁吉六等多名老师。
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们,对毛泽东非常欣赏,见王季范出面,自然愿意为学生站出来。
杨昌济老先生说:
“毛泽东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被开除,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合格的?”
他一句话,引起老师们共鸣。
他们提议,撇开张校长,开一个全校教职员会议。
结果可想而知,张干被弄得灰头土脸,就跟被架空一样。
最后张干不得不做出让步,取消了开除毛泽东等学生的决定。
而任性的张校长迫于压力,没过多久就灰溜溜离开了一师。
对毛泽东给九哥找工作,相信有读者会感觉想不通。
为何那么多亲友写信找工作,都被毛泽东一一婉拒,偏偏对九哥那么照顾?
其实毛泽东并非是为了报答九哥恩情,他同样出于公心。
毛泽东敬重九哥,那是王季范有文人的风骨。他不向权贵低头,忧国忧民,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开除风波平息,毛泽东得以留在一师专心学习。3年后,毛泽东走出一师大门。
分手的时候,王季范在校门口久久不肯离去。直到表弟的背影,消失在自己的视线。
从此后,毛泽东走向社会,开始报效国家。他办新民学会、组织学生搞爱国运动,忙得不可开交。两人没有机会相见,只是书信来往。
两人再次相见,已经是1925年。
毛泽东遇险准确地说,毛泽东跟九哥的相见,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看到表弟前来急匆匆敲门,王季范觉得不寻常。
第六感告诉自己,表弟一定出事了。
因为表弟一直在为事业忙碌,没有大事不会上门。
王季范猜得没错,毛泽东摊上事了。
当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了长沙农民运动的领袖。
这在当时是非法活动,当局是无法容忍的。
为了不牵连九哥,他很少主动到九哥这里来。
这次来见九哥,确实走投无路了。
原来对于毛泽东的革命行动,军阀赵恒惕恨之入骨。
他一直派人到处打听毛泽东行踪,要将其“绳之以法”。
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毛泽东行踪,立刻派人抓捕。
毛泽东为了逃避追捕,跟敌人周旋,多次虎口脱险。
敌人不甘心,他们加紧了围捕行动,毛泽东身处险境,形势万分危急。
迫不得已,他想到了在长沙教书的九哥。
见面后,毛泽东没有说一句客套话,直奔主题:
“九哥,我现在被追捕,打算到广州,希望你帮我。”
九哥也没有多问,马上让妻子拿出了一些钱给毛泽东做盘缠。
而且还将自己的衣服拿来,递给毛泽东。
就这样,得到了帮助的毛泽东离开长沙。
暮色中,他坐上了南下的列车。临行前,他还交代九哥,将自己的行踪告诉韶山的杨开慧。
俗话说,朋友不在多,一个顶十个。到危难时刻,能果断出手帮你的,才是真正的朋友。能有这样的朋友,才是最幸运的。
遇到王季范,是毛泽东的幸运。
“九哥”进京毛泽东去广州之后,兄弟俩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
10月1日,当天安门前礼炮齐鸣时,身在长沙的王季范喜极而泣。
他的表弟成为国家领导人,人民终于当家作主了。
高兴之余,他突然有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觉。
虽然自己64岁了,两鬓斑白,但精力充沛。
他要为国家做贡献,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去,不能当看客。
他在想,共产党要开创盛世,盛世不能没有人才。
这就是说,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要大力发展。
这些年他当过长郡中学的校长,还兴办过长沙女子职业学校,对教育再熟悉不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要大干一场!
但是骨子里的高傲,让他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
刚开始,他只是向毛泽东提出一项建议:
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
毛泽东怎么会不知道九哥的意思,但当时朝鲜战场战正酣,国内百废待兴。
他还没时间考虑,该如何安排,才能让九哥有用武之地。
而且,在这次会面时,毛泽东要将九哥儿子王德恒的死讯告诉他。
王德恒抗战爆发后到延安参加革命,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杀害。
为了怕九哥伤心,一直对他隐瞒消息。
毛泽东当时心里想的,是如何安慰九哥,安排烈士王德恒的女儿王海容到北京去。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王海容到北京读书,后来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英文。
王海容后来到外交部工作,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后话了。
所以这次见面,毛泽东也没有谈起九哥工作的事。
老爷子并不气馁,又跟毛泽东联系几次,毛泽东还是没有谈到工作的事。
王季范有点失望了,难道表弟真嫌我老了不成?
其实在老爷子直接“要官”之前,他到过北京,跟毛泽东见过一面。
那是1950年9月,毛泽东向自己的九哥发出邀请。
10月21日,王季范终于见分别已久的小表弟,他们相互拥抱,
久别重逢,哥俩拥抱在一起,眼眶都湿润了。
毛泽东还一反会客不叫家人的常态,把夫人和女儿李敏李纳都叫到跟前,指着老爷子对家人说:
“这是我九哥,在过去曾经多次帮我,没有他,就没有我。”
“没有他,就没有我”,话语充满感激,是毛泽东的真情流露。
这次见面,老爷子仍然放不下脸,没有说到工作的事。
直到1953年,老爷子应邀进京再次见到毛泽东,终于无法再忍了,人生苦短啊。
一见到毛泽东,他就开门见山地说:
“这次应命来京,是想为民族为国家做点事,主席你要放点事给我,这样我才会心安。”
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说:
“九哥,我早就为你想好了,到政务院做参事当军师。”
就这样,68岁的老爷子,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此后的20年时间里,老爷子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国家的农业、水利、教育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
比如成昆铁路的修建中,有关部门就采纳了老爷子的部分建议。
1972年7月11日,王季范仙逝,终年87岁。
毛泽东闻讯后非常悲痛,尽管抱病在身,他还是送上花圈,上写四个大字:
“九哥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