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惯性就是要把女性拒绝在权力门之外。武则天凭借智慧韬略和才能胆识当上女皇,男权逊位给女权,这让历史有些受不了,它显得很不开心,一而再地对武则天妖魔化。
比如它说:武则天为夺取皇后位置而亲手扼杀自己的亲女儿。
永徽四年,武则天为高宗李治生下一个女儿(此前,武则天已经在感业寺为他生下了儿子李弘),这让李治高兴得不得了。但是李治的高兴劲没有延续多久,因为这个孩子夭亡在襁褓之中。
心爱的小公主是怎么死的?历史记载了一个武则天杀女的故事。
剧照——武则天
由《唐会要》开始,经五代时的《旧唐书》到北宋时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不断演绎,到了史学家司马光时代,记载武则天亲手扼杀自己女儿的情形由模糊到清晰、由似是而非到细节生动翔实,把武则天完全勾画成了一个狠毒的母亲和妃子。这时候距离武则天时代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她杀死亲生女儿的故事被钉在了历史的十字架上,想改都改不了。
我们解读北宋王溥编辑的《唐会要》卷三“天后武氏”中的记载,的确很是朦胧。“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暴卒”的形式多种多样,《唐会要》并没有说高宗的爱女是怎么暴卒的。武则天失去女儿的悲痛定在情理之中,作为一个女人,她在丈夫高宗面前说些过头话也在情理之中。果然,她“又奏王皇后杀之”。透过这句话,我们看到,悲情中的武则天明显有些嫁祸于王皇后的嫌疑,她要动摇情敌王皇后在高宗心里的地位。武则天似乎利用女儿之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为很快高宗李治就“有废后之意。”
《唐会要》的记载告诉我们,武则天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个事件为自己进身上位寻找台阶,但我们却丝毫看不出她是扼杀女儿的凶手。
可是,到了五代后晋史官刘昫的笔下,情形发生了变化。
剧照——武则天
虽然刘昫的《旧唐书》没有把武则天杀女之事正面说出来,却在《则天皇后本纪》一卷中用史官的口气说了这件事。史臣曰:“……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
这个史臣已经明显地告诉人们:武则天把自己的孩子扼杀在襁褓之中。而史臣的这个是说法不是来源于先前的记载,显然民间已经相传着这个杜撰出来的故事。
从此,往后的史书就更加具体地描述了这个故事的细节。
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在《后妃列传》里写道:“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经过欧阳修的加工,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已经完全成了要素齐全的事实了。他笔下的武则天为了当上皇后,亲手把自己的女儿扼杀在襁褓之中,之后又给高宗李治声泪俱下地控诉王皇后。在他看来武则天已经完全是个阴险毒辣的恶妇人了。
事情至此还远远没有结束,后来司马光在修编《资治通鉴》时,进一步细化了武则天杀女而嫁祸于王皇后的细节。“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司马光笔下的武则天不但阴险狠毒,而且还在杀死女儿后很有表演才能,她已经完全成了厚颜无耻的坏蛋了。
以上史书的记载都认为武则天是为了击败自己的情敌而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如果观察武则天的人生轨迹,就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破绽。
剧照——武则天
在王皇后和武则天之间,高宗李治的情感天平始终倾向武则天一边。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伺候先帝太宗时一见钟情,爱情的火花迅速点燃。即就是李治做了皇帝,他也没有割舍对武则天的爱情。他常常到感业寺里幽会武则天,把真爱给了她。特别是武则天为他生下儿子李弘后,高宗更是热爱着武则天,信任武则天。从感情的角度看,王皇后不可能得到高宗李治的真情真意,她情感上的失意从她嫁给李治的那一天就出现了。而武则天的再次进宫,不过是加速了王皇后向宝座下滑落的进程。武则天没有必要为了击败王皇后而杀死女儿。
倘若武则天真的要扼杀女儿,她做起来有多么的不容易。虽然宫深似海,可是皇帝的女儿有多少人在伺候着,武则天有没有机会下手,这实在是一个问题。
如果她有机会下手,那一定是她一个人干的,武则天会把这个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说给别人吗。
高宗新生的女儿死了,她的死看来与皇后位置的争夺无关。可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却大张旗鼓的渲染这个事件。在欧阳修、司马光们看来,武则天不是一个透亮的人,她的手段下流残忍,是一个地道的魔鬼。
如果她不是女皇,情形又会是什么样子?
历史有时候也很灰暗,它把脏水泼给了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