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83年命运如何的简单介绍

“三铁”的人生和命运

作者:吴士异

83年命运如何的简单介绍

人生是由命运安排的?有人相信,有人不信。到底该不该信?我也茫然。或许一切都在冥冥之中吧!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起来之后,三个男娃相继呱呱坠地。

第一个叫张铁生,1950年出生在遥远的东北兴城,曾叫作宁远古城的地方。十来岁正是求学读书的时候,学校停课了,他戴着“红袖章”喊着“革命”口号,转眼就中学毕业。他扛起背包,随着年轻的队伍下乡插队去了。他是“根红苗正”的“革命小将”,1973年被推荐报考工农兵学员。考卷上试题他几乎没写几个字,而在卷子背面却密密麻麻写了814个字, 是写给领导的一封信! 他万万没想到,恰恰是这封信无意中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被戴上“白卷英雄”桂冠,从此扶摇直上,不仅被铁岭农学院录取,以后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老子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命运总是如大海波涛,一下子把你推向浪尖,一下子又让你卷入海底。1983年张铁生像一座山峰轰然倒塌似的,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直到1991年才出狱。

第二个叫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那地方是天子脚下,风水宝地,而且出生地点就在地坛附近。地坛,那是帝王祭祀“皇帝袛神”的场所。颇有天赋的他,身体健壮,才华出众,不仅各门功课优秀,而且诗歌朗诵,体育比赛,样样都是第一。在清华附中他是女生心目中的男神。可是地坛的袛神并没有给他带来福祉,反而使他命运多舛。他一生坎坷,20多岁时一个晴天霹雳在他头上炸开,他被宣布下肢瘫痪,再也没有机会站起来了。在轮椅上,他度过了多半生时光。“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坐在轮椅上的他又患上尿毒症,隔天就得透析一次。汉语词汇中有一个成语可以恰如其分形容地他当时的处境,那就是“生不如死”。他想到了死,但死又谈何容易?三次自杀,三次未遂。死不了,他只能如死一般活着。他天天坐着轮椅,独自一人去地坛公园,从晨曦初露到月光洒满地面,他一句话也不说。他是在嗟叹,是在思考,无人知晓。从以后他的文字中人们才知道,在沉默中他慢慢醒悟了:死,是一件无须乎急着去做的事,无论怎样耽搁,谁也不会错过。他开始了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个叫朱铁志,出生更晚,1960年出生在吉林通化,是白山黑水哺育出的天之骄子。也许因他晚10年出生,所以成为幸运儿,9岁随父母下乡,1978年参加高考,走进人人向往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他天赋极高,才华横溢,而且一生“顺水顺风”,毕业后到就分配到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工作,23岁开始发表作品,36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而且是作协委员,并成为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一时间名声鹊起,不久他又当上了《求是》杂志副总编,位列副部级。这样的经历,谁又能把他的命运与“厄运”联系在一起?

三个“铁”,三种命运,也不知道哪一种命运值得羡慕?然而,这三“铁”的命运继续在出乎意料地逆转着。

张铁生的命运跌宕起伏,一忽儿跌落谷底,一忽儿直达高峰,转眼间又滑落深渊。然而,爬出深渊之后,他又开始沿着坎坷的路径,挣扎着向上攀登。41岁的张铁生刑满释放后开始在商海打拼。起初他为人跑腿,打杂,慢慢却成了企业家。他的公司顺利上市,身价也超过3亿元,他和妻女过起了上等人的生活。

83年命运如何的简单介绍

史铁生,“只留下皮囊和灵魂”,但他没把自己当成“废人”。他在读书中看到了理想,在写作中看到了希望。他要做一个“让天堂的母亲感到骄傲的”儿子。他把地坛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须臾不想离开。终于,他写出了《我与地坛》,被公认为50年来中国文坛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写作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入钱塘的海潮,浪涛轰鸣,喷薄而出。他在7平米的狭窄房间里,坐在轮椅上写出了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2部电影剧本。任何人都难想象出,这需要多大的毅力。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用自己微弱的光芒闪烁在文坛,他用残废的躯体创造着奇迹。他终于明白:命运可以使你的躯体变成“皮囊”,但没有东西可以杀死你乐观的灵魂。2010年最后的一天,他在最后一次透析后安详地停止了呼吸。这一天,正好是他60岁生日。他带着微笑去天堂向母亲汇报:您骄傲的儿子来陪伴你了!至此,史铁生终于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活得透彻,死得明白。

同张 “铁”和史“铁”相比,朱铁志的一生可以说 “风平浪静”,没有张铁生太多的坎坷,也没有史铁生 “命运的多舛”。他就读的是全国是顶尖的名校,职位是《求是》杂志副总编,在文界是著名杂文家。哪一顶头衔不令人羡慕?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可能是他把人生看得太透彻了,作为著名杂文家,可能是他觉得人生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作为讽刺的素材。2016年6月26日媒体曝出一个大新闻:《求是》杂志副总编、中国著名杂文家朱铁志在自家地下车库不幸自缢身亡,享年56岁。朱铁志为什么要自杀,没有太多的报道,但有很多人猜测,他是因为患了癌症,不希望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劳民伤财。这种说法,也只能是猜度,理由是坊间传说的一年前他写的一篇类似遗嘱的、被人称为《最后一封信》的文章。这篇文章用哲学家的口气谈到“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以及安乐死。用杂文家的语言谈到“不想以肉体的痛苦成全子女的孝道和医生的人道”。此外他还谈到自己死后的安排。如果这篇文章真的出自朱铁志笔下, 那他自杀的原因就一目了然。我们权且认为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说朱铁志之自杀是过度的“活得透彻,死得明白”。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只是少了一些张铁生“自主沉浮”的毅力,也少了一些史铁生用坚韧的灵魂战胜“废物”皮囊的勇气。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还不够那么“伟大”。“伟大”这个词,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个人能力有大小之分,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就是伟大;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来到世上一遭不容易,一定要做出点让别人看来“轰轰烈烈“的事情。燕雀、鸿鹄,各有其志,不必攀比,不可强求。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定义的。对普通的人来说,平平淡淡的人生不仅不会使自己感到庸俗,反而会感到“乐在其中”。世界是多彩的世界,那么人生也就应该有迥异的人生。

中国同时代的三个“铁”人,给人们留下不同的人生经历,任人评说,任人褒贬,也许这也是他们留在身后人生的最后价值吧!

作者简介:

吴士异,1944年9月生,柏乡县营儿村人,毕业于河北大学外语系,邢台学院教授。 曾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编辑出版了《陶行知选集》三卷本(任副主编)、《陶行知诗歌欣赏》。著有《老韵新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