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莆田市委宣传部协助拍摄,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承制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莆田兴化古城:妈祖故里 挑山担海》,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首播。我们对作为妈祖故里、文献名邦的兴化古城,有了一番了解。
今儿我们换个角度瞧瞧兴化。
从兴化走出去的人特别多,据说这里是150多万海外侨胞的祖地,也是行走天下的兴化商帮的源头。
耗费二十年也要建成的水利工程
而兴化商帮的故事,还要从古城中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bēi] 说起。
没有木兰陂,就没有兴化商贸发展的基础。
当年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只有分隔溪水和海水,才能平息水患。
为了分割海水和溪水,从北宋治平元年开始,古城人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来修建这处水利工程。
先是一位名叫钱四娘的16岁女孩,变卖了全部家产,耗时三年修陂分水,不料遭遇山洪爆发,心血顿时化为乌有;
再有古城百姓,为修陂分水,放弃了立身的五千亩私田,换来100多公里的引水沟渠……
木兰陂终于修成了,它拒海水于陂下,让溪海归流,让田园丰茂。它的落成,不仅保护了耕地,还给水运疏通了航道 。
此后,以吃苦和勤俭为标志的兴化商人,便能从木兰溪出发行走天下,逐渐出现了经营干果的“桂圆帮”,经营糖业的“糖帮”,经营航运业的“海帮”。
他们以地域、亲情、乡谊为纽带,足迹遍布各大商埠,开创出“无兴不成镇,无莆不成市”的商业传奇。
干到走不动才休息
木兰溪畔的白湖渡,是兴化最热闹的贸易港口,大量兴化盛产的干果、海盐都在这里集散,远销海内外。
在出口货物中,首屈一指的当属莆盐,也就是兴化本土产盐。
盐业一直是当地利润最大的行业。都知道盐的利润最大,但盐工的活儿却也是最苦最累的活儿。
平日里,无论是最热的三伏天,还是最冷的数九天,盐工们都要在盐池持续劳作好几个小时。
一旦遇上恶劣天气,更是一场恶战。每次台风来临之前,盐工们都不得消停。
在盐场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盐工老林告诉我们,为了不让即将晒好的盐付之一炬,他们往往顾不得吃喝和睡觉,一连三十多个小时抢收盐田。
为了方便照顾盐田,他们甚至在旁边建起简陋的石头房子,平日里就住在小房子里,尽管,他们的家离这里也就一两公里远。
老林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回去休息,颐养天年,他平静地说:“可能会干到走不动了再休息。”
兴化有句老话,叫做“勤勤做、俭俭开”。而老林的“干到走不动再休息”,也许就是古城人“勤勤做”标准。
一代代兴化人就是这样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共同托举起这座古城千年的繁华。
乡亲,出门在外最好的倚靠
明清以后,兴化古城地少人多的矛盾愈加突出,为了改变个人和家族命运,一批又一批兴化人下南洋谋求生计。
林宗谟就是其中一员。
身在他乡,语言不通,已经34岁的林宗谟只能靠出卖苦力过日子。
有一天,他在街头偶遇从事自行车生意的兴化同乡,老乡建议林宗谟试试自行车生意,并表示愿意给他提供帮助。
在同乡的支持下,林宗谟辞去工作,开了一家自行车行,靠着吃苦耐劳一步步把生意做到了泰国南部。
听说林宗谟自行车生意做得不错,远在兴化的同乡纷纷来到泰国投奔。他永远记得当初自己在异国他乡时,是自己的兴化老乡伸出了援手。
所以,对待每个来投奔他的老乡,他也全力帮助,提供住宿,安排实习工作,免费传授业务,等大家的业务都熟悉的差不多了,他便再拿出一笔资金,供他们开设店铺。
就这样,漂泊在外的兴化人一个帮着一个,一个带着一个,相互照顾,抱团发展。从林宗谟开始,在原本没有兴化人足迹的泰国南部,渐渐形成了拥有一百多家商行、一万多名商人、主营自行车汽车业务的兴化商帮。
去南洋谋生的兴化人,只要创业有成,就会回乡建厝、反哺家乡,这是兴化侨商们心中的头等大事。
今天,古城中一栋栋融合了中式风格与南洋风情的老厝,既是他们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在无言讲述着他们在海外拼搏奋斗的历程。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古城人。带着文献名邦的书香墨韵,也带着兴化商帮勇闯天下的豪情,兴化人正在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今晚20:00,锁定CCTV-4,我们继续了解传奇的兴化古城。
《记住乡愁》第七季
播出内容:《兴化——妈祖故里 挑山担海》(下集)
播出时间:2021年1月5日(周二)20:00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来源 记住乡愁 编辑 潘彰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