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过:“ 结婚不是为了填补生活的空虚,而是为了填补生命的空白。 ”
那么为了填补生活的空虚而结婚,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境况?对于这个问题,我困惑了好久,最后在电影《井》中找到了答案。
《井》上映于1987年,由李亚林执导,潘虹主演。凭借该片,潘红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影片讲述了工厂女工因身份问题被打压,被上司看上后像救命稻草一般开启了一段婚姻的故事,然而随着新婚激情的消退,夫妻矛盾接踵而来,女主人犹如被困深井,深感窒息。
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横跨改革开放,封建思想的残留,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新与旧的过渡。导演将个体命运与宏观时代相结合,剧情中所表达的婚姻冲突背后,揭示的是人物命运的遭遇在特殊时期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文化、伦理、人性的多方矛盾。
影片站在女性的视角,展现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女性的尴尬处境,以及对婚姻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探索。
1、影片的开端便是一群家庭主妇在井边洗衣洗菜家长里短,向观众铺开了一副市井生活的景象图:此时的井代表的是愚昧、守旧,又带着几分温情,为女主出现之后的格格不入做铺垫。
女主徐丽莎(潘虹饰演)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又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划定为“资产阶级”。大学毕业的她无单位肯接收,最后进了一家小药厂帮洗瓶工。拥有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她工作上受人排挤,生活上是被人指点。
新来的厂长朱世一被徐丽莎的美貌吸引,把她调入了研究室,成了一名研究人员。此时的丽莎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之后人性的温暖,对朱世一除了感激,还有一份爱慕。
没过多久,朱世一带徐丽莎去了家里,朱家是典型的“小市民”家庭。朱妈妈不仅热情款待,还话里话外希望徐丽莎为自己的儿媳妇,并把她当女儿看待。
当朱世一对徐丽莎说:“我每天都想见到你”,徐丽莎便彻底沦陷了,没多久两人结婚了。
然而短暂的甜蜜之后,很快矛盾就爆发了。
2、曾经口口声声把她当女儿的婆婆,让每天要她早早起床去市场排队买菜,做家务,而且婆婆精于算计,不仅让她上交所有工资,还为几分买菜钱打骂,对她百般挑剔。然而面丈夫,婆婆却是极度的包容与维护。
让丽莎心寒的是,面对婆婆的压榨,丈夫默认。当丽莎因为买菜耽误上班,希望丈夫出面让婆婆买菜时,朱世一却回答:你可以早点起床。
婆婆让丽莎去楼下打井水,丽莎希望丈夫来承担体力活,婆婆却说:哪有男人干活?我嫁过来伺候丈夫,丈夫死后伺候儿子,干家务是女人的事。最后丽莎提着桶下楼打水,然而却不成功,最终在邻居的帮助下,才把水打了上来。
朱世一出生于“小市井”家庭,母子俩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是陈旧道德秩序的维护者,他们需要的是逆来顺受、习惯性被压迫的儿媳妇和妻子。
丽莎仓促的选择了这样一段婚姻,本质上是原生家庭的不幸加上社会环境的压迫所致。然而,无论从她的名字还是行为上都可以看出,她是反传统的代表,追求的是追求的是婚姻中的自我价值,与婆婆和丈夫观念的对立,注定了这场婚姻是个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丽莎第一次与井有了连接,代表她依然不能逃离传统的桎梏。
3、在这段婚姻中感到压抑的丽莎,她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不满——瞒着丈夫堕胎,一心扑在工作上。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丽莎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成了厂里的骨干技术人员,获得市里表彰,风光无限。而朱世一调离了工厂,事业江河日下。
然而面对妻子的进步,朱世一越发满意,看到妻子上电视,他换了频道。
朱世一无法接受女性对自身角色的抗争,骨子里是男权主义在作祟,也是婚姻困局的根本。
在此之后,朱世一开始对丽莎进行冷暴力。婆婆去世之后,两人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分房而居,无话可说,婚姻成了'空壳”。
在婚姻里没有归宿的丽莎,爱上了自己的助手童少山,一个丧偶的男人。
两人工作中配合默契,生活上童少山对她照顾有加,尊重她,爱护她,让丽莎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女人被保护的感觉,让她的精神有了归宿。
童少山也是喜欢丽莎的,两人出差时,客户帮他俩拍了合照,童少山很心欢。在一个雨天共用一把伞,他深情地望着丽莎说,我希望你幸福。丽莎回应:我希望这场雨永远不要停下来。但他们谁也没有冲破道德的底线。
出差回到家的丽莎,丈夫翻看了她的包,看到了她和童少山的合影,丈夫开始对这段婚姻充满不安。
他到丽莎的单位闹事,希望厂里开除童少山。在日复一日的猜疑中,朱世一动手打了丽莎,一气之下,丽莎提出了离婚,住到了厂里。
然而丽莎离婚的决心并不坚定,她的骨子里依然无法与世俗家庭分离,她寄望朱世一能醒悟,挽回这段婚姻。
但,有了猜忌的婚姻就像是有了裂缝的墙,再怎么修补也无法恢复原貌。
4、朱世一一边向丽莎求和,一边向童少山施压,眼见无效,他开始暴露本性对丽莎说:我不好过,也不会让你好。
后来鉴于事件的影响,童少山调离到其他部门。朱世一以为遏制了事态的发展,却换来了丽莎更深的怨气,把婚姻推向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在这段婚姻中耗费力气的丽莎变得健忘,无助。
后来,厂里把出国的机会给了童少山,丽莎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她和童少山说:我离婚,咱俩一起过吧。没想到童少山却说:我们不能意气用事。
在前途和爱情上,童少山选择了前者,他的骨子里是对世俗的畏惧,对权利的屈服,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却无法与命运抗争。
最后丽莎回到了与童少山所在的家,但她没有进门,可是坐在井边无声地哭泣。
而那口井已是枯井,因为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它失去了作用。
这时的丽莎是彻底的醒悟,还是对人生感到像枯井般绝望?让人深思。
5、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仓促的婚姻少美满”。丽莎急于通过婚姻来自我保护,却带来更深的痛。
婚姻的最初,婆婆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其自然地转变为施害者,把曾经自己的遭遇转嫁于她身上。
而朱世一为丈夫,继承了婆婆的思想,他在意的是妻子的“实用性”,却忽略了对方在思想层面的追求,而这一点贯穿于他们婚姻的始终。
丽莎没有逆来顺受,她的抗争是女性独立人格与传统社会结构的碰撞,也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妻子与被传统禁锢丈夫的冲突。
她与童少山的感情的发生,是一个女人基于被爱的渴望以及精神的慰藉,最终无法圆满,代表他们潜意识里仍然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数次出现的井,从最初的生机勃勃,到最后的枯萎,见证了一段婚姻,见证了一个时代,是旧时代的产物,也是腐朽的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