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
影片《长津湖》上映,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我想很多人都会问:他们拼了命地与一个看上去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搏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长津湖战役》,这几天有不少网民将此片的链接放到了网上。
那部纪录片一开始就讲,1950年11月,上万美军被困在长津湖附近的山区,随后发生的战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话外音还特别强调,这场战役对冷战及其之后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一位经历过此次战役的美军老兵说,这是美国军队经历过的最严酷的冬季战场,“你不仅在身体上被冻僵了,情绪也被冻僵了。你不知道还有多少力气,但又想活下去。”
对比美国军队,防寒和战斗装备极差的中国军队则经历了更为极端的严酷。不同的是,中国士兵没有在情绪上被冻僵,他们不仅要活下去,而且决心战胜对手。
这是新中国的选择,也是由这个东方文明国家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以及近百年来的遭遇所决定的。
现在大家在网上谈论抗美援朝,总有人会根据部分历史资料谈一些假设,似乎中国当时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如果我们把这些假设放到当时的场景中去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中国没有别的选择。新中国决不可能任由某个帝国威胁或支配自己的安全。
美国也一样。
在朝鲜战争的问题上,美国也没有别的选择。
一直到今天,维持美国在二战后主导建立的安全架构,并坚守霸主地位,仍然是这个国家战略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即使东亚并不是美国邻近的区域。
正是中美两个大国的不同追求成了导致美国遏制中国的一个原因。
不过,通过长津湖战役,美国人改变了对朝鲜战争结局过于乐观的预判,同时也开始重新认识新中国,认识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
朝鲜战争之后,双方形成了一种将对方设置为对立面的政策,整个东亚的安全机制也一直是冷战模式。
即使是在中美关系处于稳定发展的时期,这种以冷战格局来框定的立场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不同的只是,美国有时会更多地期望通过“接触”促使中国发生他们所希望的变化。中国周边的安全格局仍然被限定在冷战的框架之中。
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同盟体系虽然有所调整,但基本关系没有变,目标也没有变。军事结盟本身就意味着有一个敌对的目标。
在特朗普政府重拾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之后,中美双方都有不少精英人士警告:一场新的冷战开始了。
其实,自从朝鲜战争发生,东亚就没有走出过冷战。只是冷战的元素有时会更活跃,有时会更沉静一些而已。
当西方专家们把冷战结束的日期锁定在苏联解体的1991年,并且急着去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画上一个句号的时候,他们忘记了朝鲜半岛和中国的统一都未完成。
当华盛顿的战略重心转向中国,它呼朋唤友,加大军事投入,中国周边又成了不稳定的区域,一场选边站的拉锯战也开始了。
周边态势的变化提醒我们,在长津湖战役、朝鲜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追求的国家安全目标,还没有实现。
中国并没有想要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那不过是华盛顿一些人故意制造的话题而已。中国只是不能容忍其他区域的国家按照他们的利益来操纵中国周边的安全。
试想一下,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怎么可能将国家统一、稳定发展的任务交给别的国家呢?
因此,21世纪中国在东亚的角色建构,在相当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能否建立新的安全格局,替代现在由美国人主导的冷战体制,实现永久和平。这是中国这个大国的历史命运所决定的。
当然,替代不是将美国踢出亚太,而是不能再由美国来设计主导和操纵。
稳定、和平地实现对东亚安全秩序的权力转移,也就成为美国正确认识中国,接受中国崛起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