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任何一个企业的老板,都想把企业做强、做好,但为什么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开始停滞不前、下滑乃至倒闭。企业命运背后的逻辑机理究竟是什么?
重游故地青岛,见到了几年前接触过的某汽车轮胎模具企业的老板朋友,刚过50岁的他,已满头白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他的企业在前不久因经营不善关闭了。几年前,这曾是同行业中设备较先进、拥有发明专利、资金也比较充裕的企业。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多了一层悲凉。
大家看到的只是老板们在台上的鲜花和掌声,没人能理解这个群体背后的孤独、艰辛和委屈。他们在这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市场竞争的交织中,负重前行,没人能体会他们半夜的焦虑和借债发工资按手印时的心情。
他们缔造了社会的财富,撑起了中国的脊梁,却面对着员工的抱怨、朋友的误解以及仇富者的谴责。员工下班后可以回家安享天伦之乐,而他们却从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有时陪陪家人都是一种奢侈。他们也无非一日三餐、一衣蔽体,却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再大的苦难和委屈也只能深深埋在心底,无数次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也许某一次跌倒了,再也没机会爬起来。
那时,世间只是多了一个倒闭企业的案例,但对他们而言,失去的是整个世界!
没有一个企业能随随便便成功,无论这种成功的规模大与小,时间短与长,每个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感动和传奇,但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丛林法则中,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市场不相信眼泪!
因工作关系,笔者目睹过一些企业的兴衰,任何一个企业的老板都想把企业做好,但为什么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开始衰退?甚至有些企业即便站在了行业的前列,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笔者多年的从业经历中,有幸经历过几千万、几个亿、几十个亿乃至几百个亿的不同规模的企业(其中有外企、上市公司),恰巧有机会与这些核心决策者共事,也参与推动过两个企业跃升为行业数一数二品牌的过程,能目睹和感受到这些老板们的格局、管理思维和管理局限的差异。如果让这些健康企业的老板重新选择其他的行业,哪怕开始时资源没有优势,只要行业容量足够,相信他们最终仍能将那个企业发展到几十、几百亿。
因为核心决策者的格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
万事万物皆规律使然。大道至简,敬天利他,方能成就自己。不明者却往往偏执于一端,甚至舍本逐末。当企业规模属性已变(社会属性),思维却未能转变,还始终把企业看成是自家后院的“自留地”,有些老板直至企业倒闭的那天都不明白,自己一直是在用私心做公事。不能运筹远虑却在怨天尤人,位责不清而不自知,能者不用而不自省,故企业胜者寡,败者众,恒者鲜。春华秋实,企业能走多宽,要看消费者的感受;事业能走多远,要看员工的感受。
卓越的企业,来自于卓越的管理和倾心打造的卓越员工——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为猛兽。一切以自身利益为重,一切皆往“钱”看的企业,至多只是暂时性的赚取些“小钱”,怎么可能有长久的未来呢?
因此,一个企业要想活久、活好,企业家不仅要去学习如何成功,更重要的是要去思考如何才能规避失败。笔者将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汇总成一张表供探讨。
作者:宋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