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你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30岁的你认为自己奋斗得如何了?
40岁的你对自己工作还有劲头吗?
在一堆小年轻开口闭口说自己老了的时候,
有一个老翁今年87,
却觉得自己还有能力“搞事情”。
“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
在他这里,人生从不为年龄设限。
01
勿言牛老行苦迟,
我今八十耕犹力。
2017年9月25日,
我国实现了水稻去镉技术。
使得种植范围更广,更健康。
有人可能会问镉污染常见吗?严重吗?
如果我说1931年,
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县“痛痛病”
(骨癌)镉米事件,
就是由于镉污染引起的惨剧,
你会不会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
可以说在水稻重金属污染类型中,
镉污染是最严重的一种。
所以这个技术的突破,
不仅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
还解决了人类的“吃得安全”的难题。
2017年9月28日,
我国研发的“海水稻”试种成功,
让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
实现大规模“海水稻”种植技术的国家。
全球有142.5亿亩盐碱地
其中1亿公顷(15亿亩)在中国,
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
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
按照每亩盐碱地产值200-300公斤计算,
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
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沧海变桑田,
海水可以种粮食而已。
2017年10月15日,
我国超级杂交稻品种,
“湘两优900(超优千号)”,
平均亩产1149.02公斤!
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亩产1149.02公斤!没看错,是公斤!
而这一切成绩的背后,
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袁隆平无数个日子的坚持!
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
袁隆平用他丰厚的一生告诉你:
高质量的人生,
是不管在什么年纪,都做了最想做的事。
02
你只知他一鸣惊人
却不知他已蛰伏16年
雪莱说,饥饿和爱情统治着世界。
看看眼前的生活,不少人会产生错觉,
认为世界已经克服了饥饿难题。
然而据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报告显示,
2016年全球饥饿人口近十几年来首次出现增长,
达8.15亿,占全球人口的11%,
比2015年多出3800万,升幅达到4.5%。
简而言之,直至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
全球吃不饱饭的人还有8亿人之多。
可想而知,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全球有多少人在忍受着饥饿的煎熬,
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
又有多少吃不上饭的人。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农学院刚毕业,
就被分配到了地处穷乡僻壤的安江农校。
20世纪60年代初期,
一场长达3年的大饥荒席卷神州大地。
无数的同胞都挣扎在生死线上,
即使拿着国家工资,
又守着农业试验田的袁隆平也一样吃不饱肚子。
三年困难时期,他亲眼目睹了,
有人饿死在路边、田埂上的悲痛现实。
当时学农的他在心里暗暗许下了,
“让所有人都不再挨饿”的信念。
但想要解决粮食的匮乏问题,
无疑得从水稻种植上面着手。
那时我国水稻种植的技术并不如人意。
无论是水稻品种还是增产问题,
对于袁隆平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正当他愁眉苦展的时候,
他的房东挑着一担稻谷回来,
他告诉袁隆平,
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这一番话瞬间点醒了混沌中的袁隆平,
“施肥不如勤换种”的农民传统经验,
不正是条可以走的路吗?
虽然有人嘲笑,
“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袁隆平认为,
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
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
即雄性不育系。
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
国际上也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
对此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
之后课余的时间他都泡在田里,
不久他便发现了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他尝试以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
结果全部失败。
但依然相信“杂交水稻”这条路是对的。
所以1961年到1965年,整整5年的时间里,
他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专注于稻田里。
终于在经过1964年到1965年,
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
大海捞针般地寻遍农校和附近生产队,
稻田里的14000多个稻穗后,
才发现了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学通报》上,
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向世界权威发出挑战,认为水稻可以杂交。
那时是个不迷信权威的时代,
这个事居然就成了,
并开拓了当时全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新局面。
原以为看到了希望的萌芽,
谁知道一个晴天霹雳迎面扑来。
他的试验田被人为恶意破坏,
多年积累下来的珍贵不育秧苗也全被拔光,
几年的心血年成果几乎被“毁尸灭迹”。
“那都是我的孩子啊!
多年培养、仅有的一点心血毁于一旦,
简直觉得天都要塌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他哭着从烂泥地里寻找残存的秧苗,
不吃不喝,连夜发着高烧做噩梦,
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你们还我珍贵的雄性育秧苗”。
苦心人,天不负。
他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了仅剩的5根秧苗,
袁隆平揪紧的心才得到了一丝的宽慰。
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
倔强的袁隆平还是咬牙继续坚持做杂交水稻研究。
1968年,因为科研环境的需要,
他来到了到云南和海南岛。
在无数个烈日下,他带着干粮来到田间,
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渴了、饿了,
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啃几口馒头,
因为积劳成疾,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肠炎。
然而有时候身体上的劳累,
还没有天灾人祸来得让人绝望。
1970年,试验田所在的县城发生7.2级地震,
全部要求撤离,但袁隆平不肯走,
他说“我的试验田就在这,我往哪走”?
一个人,一张棚子,就那样守着试验田。
因为他的不要命,
才换来了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
你要问这株他用命守下来的一株稻苗,
有什么厉害之处,我会告诉你,
没有“野败”的培育推广,
全国各省农业机构就找不到突破口,
就没有杂交水稻国家立项,
更没有现在市场上的各个优良品种,
因为90%以上的组合都是“野败”细胞质。
总的来说,正是有了“野败”,
才有了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
当时谁能想得到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最终被一个叫做袁隆平的中国人解决了。
因为他,从1976年至1999年,
全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
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
相当于每年解决了3500百万人的吃饭问题。
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
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袁隆平正是属于后者的那股执著与坚毅。
那一年,他正好四十。
所谓的而立之年早已过去了十年,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持续了16年。
03
来得早,
不如来得刚刚好。
谈及妻子邓则的时候,
袁隆平总会有些激动,
“妻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来到我身边,
这些年来,家里的事情她几乎一个人去扛。”
当年在安江农校教了十来年书的袁隆平,
平头小脸,其貌不扬,还土里土气。
因家庭和工作的原因,成了那个年代的剩男。
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邓则的,
毕业后分配在黔阳县两路口农技站。
她也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成了大龄剩女。
或许是命运又或者说是缘分,
这两个大龄男女就此走在了一起。
1964年农历正月初五,
黔阳地区举行职工篮球比赛,
邓则是黔阳县女队的队员。
因天下大雪,县城没有室内球场,
就选择安江农校礼堂作为比赛场地。
充当“红娘”的老师们有人提议,
择日不如撞日,认为这是“天作之合”,
要他俩抓紧把喜事给办了。
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
安江农校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
也没有轰轰烈烈。
两个大龄青年,
仅用几斤喜糖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这时袁隆平33岁,邓则25岁,
货真价实的晚婚。
袁隆平喜欢称邓则“贤内助”。
新婚三天后,没有度蜜月,
邓则就陪着袁隆平下田去搞科研。
为了寻找不育雄性稻株,
不顾烈日的炙烤,毒蛇和蚊虫的叮咬,
他们几乎踏遍了安江所有的稻田。
在袁隆平的试验田一夜之间,
被践踏得一片狼藉时,
是邓则告诉他不要放弃;
在袁隆平遭遇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是邓则坚决的一句:
“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当农民,
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当袁隆平在海南岛,有7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时;
当3个儿子出生,只有一个孩子他第一时间抱过时;
当袁隆平因科研工作的需要另调他处,
她在家照顾着他的一家老小,
从1964年到1990年,有26年的时间
他们过着异地分居的生活。
“邓则很厚道、善良、贤惠。
我们之间顶多有几次争争嘴,
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她偶尔发脾气,我笑一笑就算了。
我抽烟,她唠叨几句,说你少抽点咯。”
从前,是邓则给他一个温暖的家,
让他再无后顾之忧。
他知道她喜欢旅游,
后来,他每次应邀出访都会带着她出去走走,
主动给她当翻译和导游。
“即便没有机会带她去,也会给她买一些礼物,
我能记得她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的型号。”
如果余生是你,晚一点也无所谓。
恰如鲁迅所说的:
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
纵会落后,纵会失败,
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事业如此,爱情也如此,急不来。
04
你以为我老了啊,
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杂交水稻的成功,
给袁隆平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4年,他又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
如此丰厚的履历和惊人的成就,
在外人看来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既有功名又有利禄。
是应该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了吧。
袁隆平却始终不忘他的两大心愿:
一是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二是让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
从播种到收获,
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
从春夏到秋冬,不论日晒雨淋。
他依然分秒必争地观察育种基地。
他心中只有他的试验田,只有他的杂交水稻。
1986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即简化育种程序。
1997年又提出了“超级稻”计划,
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截至2006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他带领的团队,
为我国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
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
被外国专家惊呼为“奇迹稻”、“冲击波”。
面对各路媒体的围追堵截,他苦笑道:
“其实我是想躲起来做点事”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钱够用就行,
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
所以他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他的1.5万美金,
全都拿出来,成立杂交水稻基金,
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就连国家奖励他的一座位于青岛的“豪宅”!
他都把“别墅”当成办公地点,
也是在这个“豪宅”里
袁隆平的“海水稻”梦想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也许就这是他跟普通人的区别。
普通人想着自己肚子饱了就行,
他却想着所有人都能饱了肚子,
还要吃得安全,要“变废为宝”。
一句"你以为我老了啊,
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原来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他坚持说自己是“85后”,心态30岁,
弹性皮肤只有20岁。
为了和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接轨,
他一大把年纪还在学英语。
他说“人的脑细胞是用不尽的,
人到老年更应该用脑。”
为此,袁老每天挤出时间看外文书,查字典,
听收音机,背英语单词。
强迫自己一天记100个单词,日积月累,
他的英语水平直线往上涨。
如今已经能用流利的英语,
直接和外国朋友进行交流。
他访问过几十个国家,
从来没有依靠过翻译。
05
我不是聪明人
但我知道什么是坚持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然而能为梦想一如既往地奋斗的有几个?
青年时热血方刚,豪气万丈。
怎么能自甘寂寞,只做一件事情?
中年时忙碌奔波,柴米油盐。
哪还有精力去为理想而奋斗?
老年时体弱多病,暮气沉沉。
又何来的信心说自己人老心不老?
但袁隆平就做到了,
他投身杂交水稻研究,
一干就是几十年。
“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
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
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今年87岁高龄的他,
带来接二连三的惊喜,
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见过很多论坛上常讨论:
袁隆平是不是个被过誉的人。
说“野败”的出现只是偶然事件。
也许,袁隆平确实不是那个最聪明的人,
但他们都忘了:这世上最缺少的就是
有人能坚持一件事很多年。
胡适曾言:
“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
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
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而袁隆平就是那个肯下功夫,
一心只想做,
“稻田守望者”的人。
他的世界很大,享誉世界、跨越时空。
他的世界很小,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
“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
稻穗比扫把还长,
稻子比花生米还大,
我拿着蒲扇,躺在水稻下乘凉。
——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这是他的梦境,也是他之所向。
人是一种过于紧张焦虑的动物,
而焦虑又多指向未来。
尤其是很多人都告诉我们,
应该要在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时,
很容易造成期待与现实间的失落感。
但只要你勇敢一点儿面对自己,一步步走过,
你会发现,
你的世界取决于你的心,
而不取决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