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夷山窑 ©
物道君语:
明日,六月初六,年过一半,你可知这天也曾是中国的节日?
如今却被人们遗忘。
究竟是为什么使得那些节日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而现在,那些传统节日仍然在消亡着,感知生活的能力也在一点点失去……
节日拾遗,忘却的天贶(kuàng)节随夏入伏,六月初六,已是年中一半。但可知,这天曾是传统节日。
相传宋真宗偶得一梦,梦到天帝在六月初六赐给他经书,使其能够安治天下。得天意,为祥瑞之兆,因而降旨,把这天命名“天贶节”,并在泰山脚下修庙庆祝。贶(kuàng)是恩赐的意思。
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国朝会要曰 :祥符四年正月,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在京禁屠宰九日,诏诸路并禁。”
时至今日,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个节日,即便祝祭方式不尽相同,但仍在民间流传,至于因何而来,早无人问津。
或许在人们的心中,六月六的节日地位不像春节、中秋节那般高。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为什么会被遗忘呢?在时空的浪潮中又有多少节日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图1.2|清凉地儿-了琹 ©
传统节日,从何而来传统节日、节气的诞生大都是一些纪念日,祭天祀人或与生产劳作过程相关。农历就是一种针对农业而制定的历法,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因此以农制历也顺理成章。
天圆地方的时代,人们不能科学地了解世界,却通过观察制定出合理的历法,可见节气的诞生,离不开民众的生活经验。风调雨顺才是民众最务实的需要。
节日亦然,与人们的生活劳作密切相关,天象和气候形成周期现象,就形成了节日。
图1.2|清凉地儿-了琹 ©
六月初六天贶节就属此类。
入盛夏,暑气袭来的时令活动,主题围绕着祈谷与避暑。在皇帝下诏与天下人共乐后,民俗活动在轻松喜气的氛围中,由盛大祭祀,转向日常生活,人们服狶莶(Xī Xiān)、收瓜蒂、造神面、煎楮实、酿谷醋、解暑宴游,用鱼腥草煮水浇灌茉莉花,助其生长,将七月七的晒衣节调至这天,有万象更新的祈愿。
节日向来铺垫奇趣神话。人言:“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这是为了让牛郎织女能够顺利在七月七相会,要在银河上搭桥。于是六月六这天,儿童们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扔上屋檐,让喜鹊衔去,架起鹊桥,使有情人得以相见。
图|夷山窑 ©
类似的,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也是源远流长的节日,如今也鲜为人知。
俗话说:“三月三,生轩辕。”是黄帝诞辰。《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与众人在三月三“会于兰亭修禊事”而作。人们在这天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fú xì)”,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活动。
上巳节源于兰汤辟邪的上古巫术。兰草清香袭人,当作灵物。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是为对天地万物的尊重,对祖先故人的缅怀。兰汤辟邪更是多了份典雅和庄重。
可见节日的诞生,伴随的是生活的情致,虽然一些节日由皇帝制定,实为顺民意而尽人事。
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也顺应着民众生活与习俗,自然而然地形成。生活的经验使得节日切实而有意义,对古人而言,节日是他们生活中的精绝,诉说在平居,也彰显于节庆。
但到后世,往往会失掉本意。在历史的演化中,不断更新习俗,更变日期。在社会发展与朝代更迭的背景下,与其他节日融合、分化,这漫长的过程,人们对于节日的态度和意义,早已不同初衷,已淹没不见。
那些至今依然被大众知晓的节日,难能可贵。
今天的节日,商业盛会随着进入后工业时代,传统节日受到冲击。
人们更愿意接受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这些外来的节日,在商业包装下更容易被接受。这些节日以爱为主题,贴近生活,抚慰着孤独的人心,蕴含着人与人的关怀,慰藉在繁忙生活中不及呵护的温存。
但传统的节日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失去习俗已经使节日失去了本有的意义。正因为特定的习俗让这个日子不寻常,但人们被各种事务所累,不能如同先人进行纪念,于是兴致愈发淡薄,忙碌的工作,只想让人休憩,至于其他,与我无关。
代沟的产生,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就很难再得到共鸣。中秋节阖家欢乐、团圆赏月的理想,也各奔东西成为奢望。在春节看不到烟火,听不到炮鸣,总觉得差了些什么,坐在一起,看着并不精彩的电视节目,却忙着刷朋友圈,各自神游。因而春节过后,总要说:“这年过得没意思,没年味儿。”
习俗的演变,伴随着节日的消亡。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保留下来的一个壳子,看得光彩,实际上内部的生命在慢慢消亡着。
节日文化内核的淡化,却带来了商业的填补。促销成为节日的必须。
图1|杨巷1号 ©
图2|左眼看世界 ©
临近春节,商家就打出年货节的名头推销;临近妇女节就开始女神购物专场,孩子们上学则是促销开学季……无数营销模式在节日中出现。人们拿着手机,心惊肉跳地秒杀抢购;团购优惠,会员专享更是层出不穷。不过倒是激起了“过节”的兴致。原来并不是人们不喜欢过节,而是节与人无关。
于是戏谑的“光棍节”演变成“双十一”购物狂欢,甚至直接将电商的店庆日,直接赋予减价促销的属性。
据报道,2020年“双十一”成交额突破4982亿元,受此前疫情影响,增速高达26%。近8亿消费者参与,订单量突破23.21亿。若将这些包裹连接起来,足以绕地球赤道16圈。而2021京东618期间累计下单金额超3438亿元,再创纪录。
各个网络平台上的购物欢愉,背后更多是资本力量的支持,也就是说:节要过,东西要买。于是以购物为目的而设立的节,在大型电商的宣传架构下,慢慢被我们接受了。“剁手党”们乐此不疲,电商平台也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节日呢?
当动动手指完成网购的步骤,在一次又一次输入支付密码后,真的能感受到节日带给我们的快乐吗?物质在一浪又一浪的填补着生活的空虚,直到给人们“只要买就能获得节日快乐”的假象。然而我们却趋之若鹜,直到失去过节的冲动,那份源自心底最原始的欢乐与畅快,已荡然无存。
广告在不断呼吁要享受人生,购物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可学会生活、享受人生难道不应是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吗?节日的设立就像给我们提个醒,用消费满足物质,精神层面却难以达观。生命存在于寻找快乐,那是为了过节而自发的激昂,节日就是不断提醒我们反思的使者。
商业的影响力巨大,使得所有的节日都是吃吃吃、买买买的进程。所有的节日一个节奏,只是在清明节和端午节习惯性地不再“快乐”,但对于大多数人,节日没有让人们感受到这天存在的差异,我们在机械般的度过这看似丰盈的一天,不过一如往常。
当节日过去后,媒体要盘点假期出行旅游多少人,购物交易额达到多少……总之只要消费了,商家赚钱了,就好像节没有白过,风卷残云后,不禁发问,这是我们所期待的节日吗?
图|咔咔xin ©
过节,是为了过生活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传统节日被保留了下来。
端午节的人们会吃着粽子,因为祝“快乐”还是“安康”争论一番;中秋节也要咬着月饼,在各自表白“咸党”或“甜党”之余,端详月亮是否圆满;春节若是无法团聚也要在网络中求个团圆,恭贺新年,要个好彩头……不论人们现况怎样,前景几何,这些节日都从未遗落。
节日,它与生活休戚与共,着眼于当前,感到无微不至。人们也乐于自发地徜徉在节日氛围中,或欢乐,或哀伤,或参与到某一个环节,乐此不疲。情感的抒发,是蕴藏在千百年来这片沃土上的钟灵毓秀,纯粹而踏实地抚育着每一个生灵,让他们的灵魂安然宁静,享受这来之不易的人生。
图1|比哈四乐 ©
图2|那迴憶 ©
并不是说节日的商业化不好,但因为经济效益,而失去了感悟生活的灵动,则是本末倒置。
现代化、快速城市化,使得农耕时代产生的节日,落入了没有浸润的背景。我们的生活越发相似,民族性、地域性不再凸显,节日失去了与平日不同的旨趣。
或许这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交通相对闭塞的地区,节日还保留地道的原因。不论藏民的雪顿节,还是傣族的泼水节,非族人都极为愿意去参与,并融入其中。
拥抱其中,成为一份子,是节日本质所带的魅力。节日的存在,使得人们自然地感知四季,不时不食。随时光的流淌,人们享受节日带来的愉悦,使得生活不再单调乏味。知觉天地的滋养,所生成强大的感召力,是一份源自生活的爱。这样的节日本身就是在提醒世人,保持清明的感知,就能让生活更加美好,他们也原汁原味身体力行告诉后辈,这是属于民族的根。
现在,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习俗和节日。你我都设身处地的感知到,却依旧没有兴趣参与。生活的劳累使得我们专心埋头劳碌,无暇认真经营节日。我们总喜欢回忆童年,毕竟那时的节日真的很快乐。而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失去感知生活的能力,害怕对生活的美好只嫁接在购物的冲动上,那将是贫瘠而荒芜的。
曾经的节日,是我们乐于用双手拥抱的生之欢愉,若只剩下物欲的追求,节日也就失去它原本的始兴,立意也随之崩塌。
节日,它就像追求快乐的信标,记录着人类为了追求幸福而不断寻觅求索的历程,当我们沉溺于浮华不能自拔,也不再本真的去探寻美满后,信标也就黯然无光,消于茫茫……
时间告诉我们,失去了传承,一些节日必然面临消亡。信息爆炸的时代,节日被数字化、文字化,最终淡化为日历上一个寻常的符号,记忆中的一个轮廓。不再成为后辈年少时代的回忆,不再有感情的羁绊,失去团圆的欣喜,没有狂欢的喜悦……那太过苍凉。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某个节日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却可以保留下对生活的憧憬,与感知生活的天然。唤起曾经对那些日子的追思,秉承生养在这片土地上的存眷,让人们依旧可以无比期待着节日的到来。
图|半盏流年 ©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