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关于个人人生价值和民族命运如何结合的信息

几年前,曾看了已故作家张贤亮的《灵与肉》、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作品。张贤亮在书中所描写和叙述的大多是他的生活遭遇及经历。从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一首诗作被定性为"右派”之后,他年纪轻轻的就被发往宁夏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上世纪五六十乃至七十年代,整个国家都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张贤亮,刚刚走出中学校门,又因所写的带有"反动"性质的诗歌,自然他的境况会比一般"四类分子"更差!上会作检讨;常被游行批斗;苦累脏差的农活就轮到他干…三年自然灾害时间,好些饿的脸庞浮肿,剜青草,刮树皮,摘洋槐花蒸作干饭那是经常的事。那时,三更半夜偷生产队苜蓿蒸上菜疙瘩吃都算遇到了口福!张贤亮笔下描写的:晚上睡在畜棚里饿的肚子咕咕叫,队友或当地农民恩赐给一颗烤熟的土豆,当时就感到依吃了一碗臊子面似的畅快。这感觉50~60岁的人当年大都有体会,80后的人就没有这一段经历了。

艰难和困苦只会让弱者沉没下去,而让强者锻造的更加硬朗,从北京来到荒凉大西北的张贤亮,不仅看清了世态炎凉和人情世故,他同时也体验到了普通百姓那话虽糙而情深质朴的一面。就在这贫穷无聊的地方,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忙里偷闲的时光,也偷偷摸摸地看书学习。在别人都觉得饥寒交迫,生活单调难熬的日子里,他把一本巜资本论》通览思考了好几遍;在和衣衫褴褛而豪放纯朴的农民交集中,他掌握了西北地方方言,用心观察到了他们的真诚直率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否则,一个出生于江南水乡的张贤亮,笔下那关于人物的描写,怎能寥寥几句而又如此真切传神?他的议论怎能那样博大而富有哲理?由《灵与肉》改编成的电影《牧马人》,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感动了多少人泪水潸然而下,又激起了多少人不嫌弃祖国贫穷而奋起直追的情愫?

我们年轻的一代人,幸逢于祖国改革开放的春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几乎消失了,忍饥挨饿只存贮于历史,幸福对于我们好像长时期含在口里的水果糖一样不再觉得甜了;朋友长者对我们的关怀似乎理所当然。有人对这不称心,有人对那不满意,自已的价值实现不了怨天尤人。其实,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富有。幸福更是精神上的富有;个人价值,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培养正确的三观,陶冶情操,拓宽广阔的胸怀,莫说在物质富有的今天,既使在贫寒交加的年代,也会让你也会体味到与众不同的幸福,也极有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个人人生价值和民族命运如何结合的信息

文革年代的不间断忆苦思甜让人乏味!而今天这富绰的年代,学史知签,学史明理,学史奋进,忆一忆苦,何尝不有益于我们的年轻一代?

关于个人人生价值和民族命运如何结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