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她的最终命运如何

趣侃红楼149:荷塘秋色,留得残荷听雨声,花溆罗港,蓼汀除名益阴森

秋爽斋一宴刘姥姥,闹出了很多笑话。随后曹雪芹详细描写秋爽斋的陈设——一如其他人的房间——揭示了贾探春的一生。远嫁去海外异国为王妃,却“日边红杏倚云栽”,侥幸生下嫡子,获得荣宠福寿无限。上文说过,不再赘述。

她的最终命运如何

这里贾母刚说了“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笑着告诉她是梨香院的十二个小戏子在排练,离大街很远,哪里听得“娶亲”之声。

注意曹雪芹这种关联描写。刚写了探春房中陈设伏笔她远嫁后的一生,贾母就说到梧桐。凤栖梧桐,有凤来仪,揭示贾探春日后将要嫁作王妃的结局。而被贾母误以为“婚娶”的鼓乐之声,又适时的应景传来,结果注定戏梦一场。

《红楼梦》这类关联紧密的小细节,不外如是。

这边贾母听说,就让人吩咐叫小戏子们进园子里排练,一来她们也逛逛,二来众人也趁便听一听戏。这一段描写要注意两点。

一,梨香院小戏子是贾元春的私人戏班,贾母在家也轻易不用她们。每次都要外头请了戏班进来。

二,刘姥姥资格不够,贾母也没安排戏,但贾府有戏,也是一种当时的“高逼格”,不妨让刘姥姥见识一二贵妃的“享受”。

她的最终命运如何

坐了一会子,贾母吩咐宴席在藕香榭摆放,她们要去坐一会船。还说孩子们爱干净,不喜欢人多脏了她们的屋子。这才是老人家的家常。贾母深知与孩子们的代沟,不肯做讨厌的人。

贾探春当然不能不说话,就说请还请不到老太太和姨太太。她这话就很有水平。贾母是祖母必须恭敬,薛姨妈是王夫人妹妹,尊敬姨妈就是尊敬嫡母,贾探春会来事可见一二。

这里不提藕香榭那边怎么布置,却说贾母带着众人坐船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结合前文的关联描写,就成了林黛玉的一生写照,很好地呼应了贾探春室内陈设对远嫁后的伏笔。本文将重点讲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段故事。

(第四十回)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更助秋情。

回到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当时贾政、贾元春分别都来到这里。可见重要性。

她的最终命运如何

(第十七回)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第十八回)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蓼汀花溆”被贾元春改作了“花溆”。当初在解读这段时,我们就说过贾元春的修改,代表她反对林黛玉和宝黛姻缘的立场。

贾宝玉取名“蓼汀花溆”自有深意。此处前为一片湖面种着荷花,岸边沙洲有红蓼芦苇,紫菱洲、藕香榭、芦雪庵都在这里。通过蓼汀花溆往下就是蘅芜苑。溯水而上则是潇湘馆。

“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意思是给大雁休息繁衍的沙洲。

“花溆”出自唐代诗人崔辅国的《采莲》诗,意思是湖上采莲之歌。

“蓼汀花溆”凸显出闲适的人生,莲与雁共生的世外桃源。而莲与雁,又都是林黛玉的象征。

可贾元春不喜欢,将“蓼汀”去掉,等于贾家不再给林黛玉立足之地,让她不得已像“折足雁(第六十二回)”一般被撵出去“自生自灭”。剩下采莲的“花溆”,是指贾家榨取林黛玉最后价值的意思。也与之前说的林黛玉为了贾宝玉牺牲,迫不得已与贾探春一同远嫁异国为王妃的情节对应。

上文解读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时,我们已经说过。

言归正传,这边贾宝玉因为水面的残荷恼人,扬言要拔了去。林黛玉却不同意。说喜欢李商隐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正对应眼前晚秋残荷的景象。贾宝玉一听也觉得好,就说“别拔了”。

她的最终命运如何

如果将“留得残荷听雨声”与“蓼汀花溆”到“花溆”的伏笔结合,就会发现这其中对林黛玉的人生伏笔特别清晰。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林黛玉修改的一句诗。原文出自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年少时父母双亡,不得已投奔表舅崔戎。崔戎对李商隐视如己出,将他与两个儿子崔雍崔衮一般看待,表兄弟三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可惜崔戎英年早逝,让李商隐难得的闲适生活再出变故。表舅去世后,崔家没了官身,李商隐不得不离开崔家,与表兄弟们各奔前程。

李商隐离开长安后,孤身一人前路迷惘,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深秋之夜,他寄宿在一户姓骆的人家的水亭之中,夜半无眠,听着窗外雨打枯荷的声响,情难自禁写下这首思念两个表兄弟的诗文。

诗中对表兄弟的思念之情,对未来的迷惘和对自己悲观人生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是一首特别悲伤的感怀诗。

看过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再结合“蓼汀花溆”被去掉“花溆”预示林黛玉在贾家无立足之地,不得已远嫁的伏笔,就会发现二人的人生基本重叠。

同样父母双亡没有家人扶持,同样落魄舅舅家,同样与表兄弟姐妹感情深厚,同样只身沦落天涯……

“留得残荷听雨声”,代表林黛玉日后离开贾府的结局。

她的最终命运如何

至于林黛玉远嫁的伏笔,从《葬花吟》,《题帕三绝》到三首菊花诗,以及后文《折足雁》酒令,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最直观的晴雯被撵走后惨死……伏笔非常多。尤其贾探春给林黛玉取名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故事,二人都有远嫁异国为王妃的伏笔,结合上文所说贾探春秋爽斋陈设以及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的“云”是林黛玉的影射……

君笺雅侃红楼的一贯观点,都是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同嫁异国,林黛玉很快思念贾宝玉泪尽而亡,观点不变,不多赘述。

那么,李商隐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林黛玉又为什么修改一字,变成“留得残荷听雨声”呢?我觉得原因有两个。

一,李商隐作诗时是季秋的九十月份,池塘中的莲叶已经枯萎,是谓枯荷。他听到雨水打到枯荷之上的声响,是为“留得枯荷听雨声”。

而刘姥姥来时仲秋,不过八月末。池塘中的荷虽多败落,但仍旧还有生机,尚有斑驳的荷叶和晚开的孤零零绽放着的荷花,是谓残荷。林黛玉看到的是雨打残荷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时间的不同,注定荷的状态不同。李商隐的“枯荷”生机尽绝。林黛玉的“残荷”一息尚存。

她的最终命运如何

二,林黛玉是“莲主”,所以才掣得“芙蓉花签”。从甄英莲算起,《红楼梦》一大批与莲、蓉、菱有关的命苦人,都是以林黛玉为首的可怜人。

“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是林黛玉的化身,除了借《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李商隐经历影射她的命运,还代表林黛玉一息未绝,宝黛爱情此时还有一线机会。

“花溆”一边连着荷塘,一边连着蘅芜苑。花溆出自《采莲》,正是宝黛姻缘与金玉良姻对立的象征。

林黛玉认为“残荷”好,要留!薛宝钗却认为残荷不好,要“采莲”,她说“这一年可曾饶过这园子”。言外之意是有空早都该铲除残荷。就是双方立场对立的现实。

这一幕发生在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小插曲就此揭过。林黛玉的人生也就隐藏在细节之中。而随后将迎来蘅芜苑,薛宝钗又有怎样的命运伏笔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