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说了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今天我们来看看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快和小编一起看过来吧!
一、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二、春节的习俗一览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②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
④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